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肿瘤 > 详情

中医肿瘤学理论特色

发布时间:2018-07-17

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 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62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 2%,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已经超过其他疾病并成为人类致死原因的第一位。预计到2020年, 全球癌症发病率将比现在增加50%,每年新增癌症患者人数将达到1500万人。基于这一严 唆的现实,恶性肿瘤的防治已为医学界普遍关注,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随之发展,并取得 了可喜的成就。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治疗手段相互配 合,使更多的肿瘤患者有了治愈的希望。尤其是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肿瘤学 的特色,在该领域显示出独特作用和良好前景。

中医学理论发展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它是在没有任何辅助检查的基础上,通过望 闻、问、切来诊断疾病、医治疾患的。它阐发了人体内脏的生理功能与病理特性,并创立经 络学说,其产生、存在有其科学性,中医肿瘤学只是浩瀚中医学史上的一支支脉。中医学既 是自然科学,又包含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思想,是医者临床经验的感受、总 结、汇总,逐步形成理论,继而理论指导实践。它同一切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相同,理论 源于实践,实践印证理论,使中医学能够发展至今,经久不衰。

现代肿瘤医学研究,越来越趋向于认为细胞癌变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 价段及多基因变异的综合病变过程,特别是从一个细胞癌变到肿瘤的形成是一个有许多基因 参与的病变过程。这就突破了过去单一的物理致癌、化学致癌、病毒致癌、突变致癌学说, 发现外界环境因素、机体自身内部基因、免疫因素、信号传导等因素不是单一发生作用,而 是彼此存在着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导致发生肿瘤及其转移的。而这些正与中医学的天人合 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相吻合。即生理方面人与天地相应,人与自然界存在着既对立又统 一的关系,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人体自身五脏六腑相生相克,阴、阳、气、血、津 液相依相存;病因病机方面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邪与正、气血与津液、经与络、阴与 阳、脏与腑相互作用、密切联系。 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在于“虚”,《灵枢·百病始生》指出:“壮人无积,虚则有之。” 《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曰:“积聚者,脏腑之病也。积者,脏病也,阴气所生也;聚者, 腑病也,阳气所成也。虚劳之人,阴阳伤损,血气凝涩,不能宣通经络,故积聚于内也。” “虚”之形成多因年老体衰或久病正气亏虚,无以抗邪。

现代医学认为衰老是一个多因素、复杂的综合生理变化过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必然出 现的阶段。研究表明,人自30岁以后,各细胞、组织、器官、生理机能随年龄的增大而呈 现一个不同程度的下降水平。自由基与人体衰老有密切关系,自由基有许多种,在人体内的 自由基约95%是氧自由基。它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时产生的一种活性分子(氧化的产物)。 体内适量的自由基对人体有益,可以促进前列腺素、甲状腺素、凝血酶原、胶原蛋白、核糖 核酸等的合成,还具有调节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和细胞生长、抑制病毒和细菌的作用。但如果 体内自由基过多,则可引起蛋白质、核酸的变性,导致细胞和组织器官损伤,诱发多种疾 病,并加速机体衰老。自由基可引发脂质过氧化反应,损伤生物膜和亚细胞器膜,引起膜的 通透性增加和流动性下降,膜酶受到损伤(或激活),使膜上的受体失活,导致细胞代谢和 结构的改变;引发蛋白质的氧化损伤,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破坏空间结构,影响功能及 其理化性质;对DNA的损伤最终导致基因序列改变、基因突变。国际癌症研究中心曾提出 80%~90%人类肿瘤是由化学物质所引起。大部分的化学致癌物在其代谢为最终致癌产物的 过程中都有产生自由基的中间过程。自由基参与人体的癌变过程,主要是自由基能引起致癌 物质在人体内的扩展和连锁反应,攻击DNA造成多种形式的损伤,从而诱发肿瘤形成。氧 自由基过度的积聚可作为肿瘤细胞的启动或促进因子损伤大分子物质如DNA、蛋白质和脂 类,并且可作为信号转导因子(如一氧化氮,NO)影响肿瘤的发展。国外研究还发现肿瘤 细胞可产生超氧阴离子,而许多肿瘤病人的瘤细胞中氧自由基清除系统存在障碍。而在治疗 上,中医药治疗癌症晚期多使用补虚药,能中和体内过多自由基,增强机体防御自由基损伤 的能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过去一直处于补充治疗的地位。近年医学界重新认可了“中医治 疗肿瘤,重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理念。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又译为生命质 量、生存质量及生命指数等,是在WHO提倡的健康新概念“人在躯体上精神上及社会生活 中处于一种完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患病和衰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医学模式由单 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医学模式转变的体现。WHO的生存质量测定包 括6个领域:①生理领域;②心理领域;③独立性领域;④社会关系领域;⑤环境领域;⑥ 精神支柱/宗教/个人信仰领域。它同以往传统疗效评定标准不同,不仅仅将临床客观指标作 为评价标准,而更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生活质量评定重在患者的自我感受。其主要评定内 容涵盖了患者的自觉症状、体能水平、心理状态,即社会因素对患者的影响等方面。对中晚 期患者而言,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有意义。中医治疗,包含机体的功能状态主观感觉指标, 可以说生活质量评定的内容与中医疗效的特点方向基本一致,中医治疗肿瘤将有更大的发展 空间。

现代医学治疗肿瘤,注重“无瘤生存”。手术,放、化疗,是肿瘤治疗的常见手段,其 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并能抑制癌细胞生成。但经手术,放、化疗后,肿瘤虽然 消失、缩小了,患者身体出现的毒副作用却很大大名会出现正气亏虚,邪毒内聚。如果在 放、化疗的同时,配以中药益气养阴,调理脾冒。将余起到减毒增效作用,既有利于手术 放、化疗的顺利进行,又能提高临床疗效,明显减轻毒副作用,减少肿瘤患者的各种症状和 体征,增强免疫功能及其他功能状况,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促进肿瘤患者的康复, 减少复发和转移。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不可一味追求“无瘤生存”。中医抗癌治疗,虽 然在近期“杀抑”癌细胞方面不及放、化疗及手术治疗,瘤体的缩小慢,但作用和缓持久, 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有力地保护及恢复人体的抗癌能力,其远期疗 效和长期生存率、生活质量均显著提高,很多患者可以在治疗中受益。因此,越来越多的人 开始注意中医提出的“带瘤生存”,认为在恶性肿瘤的晚期,丧失手术治疗机会,又不宜或 不愿意行放、化疗的晚期患者,长期“带瘤生存”要比短时间“无瘤生存”,更具临床现实 意义,尤其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方面的作用突出。

中医治癌亦强调“杂合以治”,即“综合治疗”,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医综合疗法顺应了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的发展趋势,符合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并重的原则, 全方位调整机体健康水平,通过辨证治疗,做到一人一方,治疗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不同病 证采用不同的治疗,即针对不同病证选择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不是简单的各种中医疗法的 组合。同时充分利用免疫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科技手段,深人开展中 医特色疗法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探讨作用机理,评估临床疗效,造福肿瘤患者。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