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发展 > 详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药理学:中药毒理学

发布时间:2017-01-09

一、基本情况

本学科于2012年列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5年10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期检查。学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完善中药毒理学研究体系,建立适用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的模型和方法,揭示中药潜在毒性或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和发展规律,解析毒性机制,研究毒性预测方法和防治方法,为临床安全用药和风险控制提供基础。推动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学科牵头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课题)20项,参加国家级或其他各类项目10余项;作为主要合作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作为牵头单位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各1项。

二、研究水平和学术特色

本学科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在一些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严重影响人民用药安全和阻碍我国中医药行业发展的重大中药安全性问题方面率先开展研究,曾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用药风险评控关键技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国家国际合作计划“中西药物相互作用评价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RhoA/ROCK信号通路的双黄连注射液致过敏样反应机制研究”等,在全国中药安全性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作用。目前已经建立了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创建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在中药注射剂致敏性评价、致敏物质和血管刺激物质筛选和鉴定、生产过程中产品的过敏反应检测、联合用药安全性评价等方面建立了特色模型和技术,所建立的方法和技术在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产品安全性检测中得到应用。另外在肝、肾毒性和生殖毒性评价、脏器毒性早期检测、毒性生物标记物、毒性产生机制及其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尤其在含重金属、含马兜铃酸、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等中药的毒性研究、中西药物联合用药安全性研究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居国内本领域领先水平。实验室获得了国家GLP认证,具有管理规范和保障条件优势。

三、研究队伍

学科带头人为梁爱华庆研究员。本学科共2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3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员7人。本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8名,硕士研究生25名,招收博士后5名。学术带头人为叶祖光教授。

四、研究方向

学科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1)中药免疫毒理学研究;(2)中药配伍安全性研究;(3)中药靶器官毒理学研究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