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17-01-09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9年批准的首批中医史学重点学科唯一建设单位。中医史学为中医基础学科之一,主要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学科,为当代中医科研、教学、临床及管理服务,为国家医药政策的制定和中医药发展战略的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和历史借鉴,从而促进中医的继承和发展。
本学科由4个稳定的研究方向组成,其中中医史、民族医学史一直是本学科的优势领域;中医术语研究是近18年来适应中医学发展需要而拓展的新方向,全国领先;医药文物研究则是特色显著的新领域。本学科共有19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5人、助理研究员7人、研究实习员1人。
建设期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如科技部重点项目“中医药基础学科名词术语规范研究”、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藏医学通史》英译”、中国科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科史研究”课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文献整理和适宜技术筛选推广”项目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如“中医方剂学史研究”2010年获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成果三等奖、《中药名考证与规范》《中医方剂学发展史》分别获2010、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二等奖。李经纬获2010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岐黄中医药基金会传承发展奖。“中国藏医学的国际传播与推广”获2014年首届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的管理”获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朱建平获2015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突出贡献奖。2016年“百年中医史研究”团队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百年中医史》研究与编纂为发展中医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史学支撑,是我国近现代中医药史研究的标准性成果。建设期间,本学科成员发表论文178篇,其中SCI收录3篇;著作43部,其中标准类著作2部《中医药学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中医药学名词:外科学皮肤科学肛肠科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骨伤科学》;共24人次赴日本、德国、韩国、俄罗斯、西班牙、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进行国际交流。
本学科为全国中医史学培训基地,为我国首批中医硕士、博士学位点,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6人。2002年起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有8位博士后进站。拥有本学科2个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1个全国性挂靠单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2个支撑机构(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独立或合作举办各类各级学术讲座、学术会议、进修班和继续教育。
代表性著作十一五获奖证书
“中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研制与推广的管理”获201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政策研究奖
2016年“百年中医史研究”团队获中国中医科学院“十二五”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