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一节肾癌 肾癌又称肾细胞癌。本病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在肾实质的任何部位,但以上 下极为多见,少数侵及全肾。肾癌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3%,据有关资料显示,每年10 万人群中有3.5人发病,近年来,肾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逐渐上升趋势。肾癌发病率城 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2~3):1。肾癌发病有家族倾向,发病年龄 大名在40岁以上高发年龄为50~70岁。其临床特点为血尿、腰痛、上腹部肿块三大主 定。其常见病的类型有透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及未分化癌,其中透明细胞癌最为常见,颗 粒细胞癌恶性程度较高,未分化癌则恶性程度更高,但少见。肾癌是最常见的自然消退的肿 瘤之一,肾癌的自然病程变化莫测,难以预料。其预后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有的病例很快死 亡,但多数发展缓慢,一般均能超过1年。由于肾脏血运丰富,易通过血液转移,故预后大 多不良。多数肾癌患者明确诊断时已为中晚期,有统计表明在就诊后半年内死亡达80%。 经过手术切除后的5年生存率为45%,原发局限性肿瘤为70%,已有广泛转移的很少能存 活5年以上。 【文献概述】 本病属中医学“尿血”、“腰痛”、“肾积”、“癥积”等疾病范畴。中医指的“肾岩”并 非西医所指肾癌,而是指阴茎癌,临床应注意区分。中医学对肾癌的认识源远流长。自 《黄帝内经》首次记载与本病有关的症状后,历代医家从不同的侧面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作 了许多探索和补充,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体系。《素问》记载:“胞移热于膀胱, 则隆溺血”:“少阴……涩则病积溲血”;“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金匮要 略》日:“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肾着之病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 钱”。《诸病源候论》指出:“血淋者,是热淋之甚者,则尿血,谓之血淋。”《医学人门》 曰:“溺血乃心移热于小肠。”《类证治裁》指出:“痛属火甚,不痛属虚。”《丹溪心法》记 载,“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奠定了对腰痛辨证的基础。明代张景岳 认为:“腰痛之虚十居八九。”强调肾虚在腰痛中的发病作用。《证治汇补·腰痛》在治疗腰 痛方面指出:“惟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 疏邪滞,理经遂,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其治疗原则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肾气亏虚,外受湿热邪毒,入里蓄毒,蕴结于水道所致。外感湿 热之邪入里,或过食肥甘厚味、嗜酒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毒火热,下注膀 胱,烁灼经络,络脉受损,出现尿血而发病;或素禀肾虚,年老肾精亏虚,气化不利,水湿 不行,瘀积成毒,滞留腰部而成癌肿;《证治准绳》日:“大抵诸腰痛,皆起肾痛。”或脾肾 虚寒,脾虚不运,湿浊内生,寒湿阻遏,久而成块。肾气不足,不能摄血,血尿日久,致使 气血双亏,脏腑功能失调。 总之,肾癌病位在肾,尿血、腰痛为主症,肾虚是发病的关键所在,而又与脾、肝关系 密切,本病的主要病机为内有肾虚毒蕴,肝肾阴虚,气血双亏;外有湿热蕴困,邪凝毒聚日 久成积所致。治疗以扶正攻邪为主,兼顾他腑他脏,始终注重保护正气,攻伐不宜太过,以 免伤正。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肾脏由于位置隐蔽,肾癌早期症状常不明显。一般认为,无痛性血尿、 腰痛、腰部或上腹部肿块被认为是肾癌的三大主症。早期肾癌多以无痛性血尿为主,一旦发 生疼痛则多属晚期,疼痛以腰部钝痛为多见,若有血块或肿瘤组织阻塞输尿管时,则引起肾 绞痛。肾癌晚期的病人可表现为贫血、乏力、发热、消瘦等症状,以及骨痛、自发性骨折、 肺部转移等。 (1)肾癌的主症 血尿:初为间歇性全程血尿,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定,以后间隔逐渐缩短。出血时常见 碎血块如茶叶渣,少见条状血块,偶见较大血块。肉眼血尿常说明癌瘤已侵犯肾盏或肾盂, 或肿瘤压迫使肾盂过度充血而引起血尿。 腰痛:主要表现为持续性肾区痛,若癌瘤侵犯肾周围组织,疼痛加重,在深呼吸或脊柱 运动时更明显。如伴有血块,可出现肾绞痛。 肿块:临床上肿块较大时方能触知,较小时易误认为正常肾脏。肿物多较硬,表面不平 滑,可在较短时间出现肿物固定。 (2)肾癌的兼症(肾外表现):主要为全身毒性症状和内分泌紊乱症状。 发热:肾癌的发热呈持续性低热或弛张热,有的患者此症为最突出或唯一的表现。多数 学者认为发热与癌组织的致热原有关。肾癌手术后,体温应该恢复正常,否则说明肿瘤未切 争或已有转移。中年以上有原因不明的发热,应做相应检查,以排除肾癌的可能性。 贫血:约有30%的病人为正常细胞性贫血,可因失血引起,也可能与肾癌毒素或大量 肾组织破坏抑制了造血有关。 高血压:10%~15%的肾癌患者有血压升高。 转移症状:以转移症状为初发表现者约占4%,初诊者中约20%已有转移症状。多数表 现为偏瘫,坐骨神经痛,背痛,颈部淋巴结转移,体表软组织转移或肺转移等。 内分泌失调:肾痛时前列腺素、肾素和红细胞生成素高于正常水平,还可释放甲状旁腺 素、胰高血糖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肾癌尚可产生其他生物活性物质而引发一些病症, 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可导致柯兴综合征;泌乳素增多可发生溢乳;胰岛素增多可造成低 血糖;促性腺激素增多可造成男子乳房过度发育、性欲减退、多毛症、女子闭经等。这些症 状在肾癌术后应消失,否则预后不良。 (1)B超检查:目前本病约有1/3~2/3是无症状体检偶然发现,以B超发现最多,B 超检查可发现直径1cm以上的肿瘤,表现为回声不均匀的低回声实质性占位病变,并可判 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转移情况。 (2)腹部平片和泌尿系造影:均为常规检查。腹部平片可见肾脏轮廓增大或环状钙化。 尿路造影可见肾盂充盈缺损,肾小盏受压变曲、伸长或扭曲。新月状畸形最具特征性。 (3)CT和MRI检查:可发现1cm以上的肿物。肿瘤密度可准确确定,注入造影剂可增 强,亦可发现局部肿大淋巴结和静脉内癌栓以及下腔静脉受累情况。 (4)同位素检查:同位素闪烁扫描,可很好地显现肾的血管相,并扫描出肿物的热点 或冷区,但用处更多的是对有无骨转移的诊断。 3.细胞学诊断脱落细胞学检查:约18%~58%的患者尿中可发现癌细胞;B超引导 下肿瘤穿刺细胞学检查有诊断价值。 4.病理学诊断活检取得病灶、转移灶组织或手术切除病肾做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原 发性癌。肾癌分为诱明细胞癌、颗粒细胞癌、未分化癌等。其中透明细胞癌最为常见,颗粒 细胞癌生长活跃,其恶性程度较透明癌高,未分化癌较少见,其恶性程度更高。 二、鉴别诊断 血野全进步回式防:血 肾癌主要与其他非恶性肿瘤的血尿(如肾结核)、腰痛(如肾结石)及上腹部肿块(如 肾囊肿及肾错构瘤)等相鉴别。 1.肾结核肾结核引起的血尿多为终末血尿,一般在长期进行性加重的尿频之后才出 现血尿,尿量少,尿中有大量血细胞,并可找到结核杆菌。 2.肾结石肾结石可引起血尿,尤其是肾绞痛发作或体力劳动后,均可使血尿加重, 肾结石的血尿一般较轻,且常伴病侧疼痛。 3.肾囊肿肾囊肿触之为囊性肿块,无严重血尿。尿路造影呈实质性病变,尿路平 片囊壁呈蛋壳状或条纹样钙化,肾动脉造影病变为边界光滑的无血管区,周围血管呈弧 形移位,超声检查肾实质内有边界清晰、圆形无回声区,穿刺囊肿液做细胞学检查可明 确诊断。 4.肾错构瘤本病可有腰痛、肿块、血尿,但瘤体易破裂出血而突发严重血尿或休克, 通常仅有镜下血尿。尿路平片有规则低密度区,肾动脉造影肾实质可见葱皮样分层排列,其 B超检查表现为高度强回声,CT检查表现为低密度区,容易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邪毒肿块结聚于肾则形成肾癌,属里证,局部为实,多为湿热瘀毒互结而成,临床中清 热除湿以及活血化瘀解毒应各有侧重;又全身属虚,以气血俱虚为主,故临证应祛邪不忘扶 正,尤重气血,调理脾肾。肾癌之脉弦滑数者多实,多见气滞血瘀,湿热毒邪较盛。其中舌 质红或暗红,苔黄或舌见瘀斑,脉弦滑或滑数者属实多虚少,而舌质淡红或淡暗胖大,有齿 印,苔白或无苔,脉细弱或沉细则多为虚多实少,提示病至中、晚期,预后不佳。肾癌之辨 证应时时顾及本虚,在祛邪时勿忘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