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肿瘤 > 详情

皮肤癌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一节皮肤癌 皮肤癌是指皮肤表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原位癌及少见的 件癌,如皮脂腺癌、汗腺癌等,其中以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最为常见。各类皮肤癌的 期表现多为红斑状皮损,伴有鳞片状脱屑或痂皮形成,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区分组织学类 ,且易与牛皮癣等良性皮肤疾病相混淆,常需借助病理检查才能确诊。皮肤癌的发生与紫 线照射、电离辐射、化学致癌物质(如焦油、沥青)以及某些癌前期病变(如着色性干 皮病)有关。皮肤癌发病率各国差异很大,在白色人种中发病率较高,以澳大利亚南部地 区的皮肤癌发病率最高,达650/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主要为鳞癌,鳞癌与基底细 癌(简称基癌)的比例约为(5~10):1。皮肤癌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国内资料以50~60 岁为发病高峰(30.1%~35.3%),其次为61~70岁(20.4%~28.0%),40岁以下较少 见。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身体的暴露部位,大多数见于头颈部,此外,四肢、躯干皆可见 到。无论手术、放疗或其他治疗方法,对皮肤癌均有良好的疗效,治愈率为90%以上,但 对皮肤附件癌的治疗效果较差。 【文献概述】 皮肤癌属于中医学的“翻花疮”、“恶疮”、“赘瘤”等范畴。中医学认为皮肤为人之藩 ,易受外邪侵袭,发病不仅与外感六淫有关,亦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肺主气,外合皮 t,肺气失调,则皮毛不润;肝藏血,调节血行,肝阴血不足,则皮肤血燥不荣;脾为后天 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肤失养,且脾虚易聚湿为痰,与外 互结为患。可见皮肤癌与肺、肝、脾之关系最为密切。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谓:“翻花疮者,为风毒相搏所为”。明·薛己 氏医按·外科枢要》谓:“翻花疮者,由疮疡溃后,肝火血燥生风所致,或疮口胬肉突 如菌,大小不同,或出如蛇头,长短不一,治法当滋肝补气,外涂藜芦膏,胬肉自入。须 元气渐复,脓毒将尽,涂之有效,不然,虽入而复溃。若误用刀针蚀药灸火,其热盖甚 血不止,必致寒热呕止等症,须大补脾胃为善。”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 决》谓:“日久难愈,形气渐衰,肌肉削瘦。”指出患病日长,邪毒聚留,内耗阴血,夺帮 透,气品号4t晚期患者常见气血两虚之表现。总之,本病的发生是在正虚的基础上外 感邪毒,邪毒瘀积肌肤而发病。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皮肤癌发病有内因和外因,外因多为风热化毒,内因则多为脾虚痰湿壅盛 或肝郁血结,或正气虚弱,或肝肾亏损。即所谓“气血旺则外邪不能感,气血衰而内亏不 能拒”。 一、脾虚湿蕴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痰湿内生,与风毒相搏,致气血凝结,阻隔经络。 二、疮感风毒 疮疡溃后,久不收口,风邪外袭,风为阳邪,易化热伤阴,阴血受伤,不能濡养肌肤, 故疮色晦暗,状如菜花外翻。 三、正气虚弱 间凿下查剑服家惧街 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虚或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而正气亏损,无以卫外,则更易招 致外邪的侵袭,正邪相互搏结,从而发为本病。如《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气血亏损,外邪即可乘虚而入。又如《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由于阴阳不和, 脏腑虚弱,受之于风邪,搏于脏腑血气所为也。” 四、肝阴血虚 肝阴血虚,则皮肤血燥不荣,肌肤失养,易招外邪,日久变生湿毒恶疮。 皮肤癌的发生,本质上是正气虚弱,但初期不明显,中晚期虚象较著。由于肿瘤的特异 性,临床症状常有虚实难辨的表现。初期多以实证为主,中晚期则虚实夹杂,要掌握虚实的 相对程度。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1)基底细胞癌:好发部位以表皮菲薄富有皮脂腺及经常受阳光照射的暴露部位为最 多见,如鼻翼、眼脸、上下唇、额部、额部等处。基底细胞癌生长缓慢,初起为淡黄色或粉 红色略高于皮面的小结,常呈现珠状结节,伴有明显的毛细血管扩张,质地硬,常无疼痛或 压痛,缓慢向周围浸润,在较大病灶中间可有浅表溃疡,溃疡边参差不齐,呈虫蚀样,经久 不愈,但在肿瘤边缘仍保持串珠状特征。有的病变有鳞状脱屑。基底细胞癌主要呈局部浸润 生长,鼻翼、耳廓基底细胞癌可破坏软骨,发生于头皮可浸润颅骨及硬脑膜,一般没有区域 淋巴结转移。 (2)鳞状细胞癌:早期鳞状细胞癌与基底细胞癌相似、大部分发生在慢性溃疡、黏膜 白斑、着色性干皮病等基础上。好发部位为眼脸、鼻唇、颞、颊、额、包皮、龟头,四肢、 躯干也可发生。初起为暗红色、质硬、高于皮面的结节,以后表面的角质层脱落出现红色的 糜烂面,伴有渗血、渗液,病灶渐渐扩大。当病灶向深部浸润时,形成溃疡,边缘略高起, 基底高低不平,常因感染而有恶臭的分泌物。有的鳞状细胞癌突出皮肤,生长较快,呈典型 的菜花样肿物。有的可无溃疡而呈疣状突起。与基底细胞癌相比,鳞状细胞癌发展较快,易 转移至区域淋巴结。血行转移罕见,肺脏为最常见的转移脏器。 (3)皮肤原位癌:又称鲍温病,好发于60~70岁,部位以头颈部最多见,约占50%左 右。多为单发,亦可有2~3个病灶。临床表现为淡红色或暗红色稍隆起的皮损,表面有脱 屑和痂皮,边缘清楚,病灶可渐渐扩大成圆形,表面有棕色或灰色厚痂。强行剥离痂皮则露 出细颗粒状湿润面,有轻微刺痛,较少出现溃疡。病程较长,可有5~35年不等。约20%~ (4)汗腺癌:是比较少见的皮肤附件恶性肿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2.2%~8.4%,好 发于40~60岁,女性较男性为多见。大部分发生于头皮、面部、腋下、胸壁、阴囊及肛门 周围等处,可为单发或多发。临床表现多为实性肿块,边界不清,位于表皮下或真皮层,质 也坚硬,直径多在2cm以上,大者可达20cm,与皮肤常常粘连,肿块表面色泽正常或略呈 资红色。有时可有毛细血管扩张,病灶大时可溃破呈菜花状,常伴感染。病程一般较长,发 展慢,但少数进展快,生长迅速,出现远处转移。 2.影像学诊断肿瘤侵犯骨膜或经血道骨转移,X线可显示局部骨质破坏,核素扫描 显示异常浓聚。肺为最常见的转移部位,X线及CT可显示两肺多发性转移病灶。 3.病理学诊断当临床发现可疑病变时,应尽早进行活检以确诊。做活检时最好包括 病变的边缘与中央,以及病变周围的结缔组织。 4.血清学、免疫学诊断对贫血、淋巴网状功能异常、过敏性斑、免疫抑制和凝血功 能异常者等要进行血液系统检查。皮肤瘤目前尚未发现有意义的肿瘤标志物,血液检查无特 殊意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舌脉舌脉可反映出疾病的寒热虚实。舌质红,舌苔黄,脉滑数者多主湿主热, 为实热证;舌质淡,脉沉细者为气虚、血虚证之表现;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弦缓或 弦滑者则属血瘀之证。皮肤癌早期多以实证为主,中期多虚实夹杂,晚期则多见虚证。 2.辨皮肤病灶皮肤结节,质地坚硬,溃后不易收口,稍触之则渗血不止,伴性情急 躁者属肝气郁结;皮肤糜烂潮红,渗血渗液,其味恶臭属热毒蕴结;皮肤肿块破溃经久不 愈,恶肉难脱,流液清稀者属虚证;肌肤甲错,皮肤丘疹,中央糜烂,伴局部刺痛者属瘀毒 内结。 【中医临床特色】 药物外治和内服并用,可取二者之长,避其所短,以收标本兼顾、祛邪扶正之效。皮肤 癌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刘申根据老年患者正气虚衰的特点,主张以扶正为主,解毒化癖散结 为辅。内服人参养荣汤或香贝养荣汤扶正,局部治疗早期着重祛腐,后期强调生肌敛口,外 用三品一条枪、红升丹及黑膏药等。顾松筠等治疗皮肤癌常采用干金散(制乳香、制没药、 轻粉、朱砂、煅白砒、赤石脂、五倍子、雄黄、醋制蛇含石)外敷祛腐拔毒,每日1次,直 至瘤体蚀尽脱落。同时,根据中医辨证内服祛风解毒、软坚破瘀、滋阴降火、清热利湿等中 药,治疗多例皮肤癌,均获得长期生存。药物外治法是皮肤病临床诊疗的一大优势。皮损局 部用药,可直达病所,取效更捷,服药困难者亦乐于接受。周仁祥等用蟾酥软膏(蟾酥、 磺胺软膏)治疗皮肤鳞状上皮癌、基底细胞癌40倒,其远期疗效有效率为47.5%,五年治 愈率为22.5%。李长信用五烟丹(胆石、磁石、丹砂、白矾、雄黄)治疗皮肤肿瘤16倒, 治愈10例,好转6倒,所有病例有效。高佑芬等采用三品一条枪(白砒、明矾、雄黄、没 药)治疗14例无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皮肤鳞状上皮癌和基底细胞癌,均获近期治愈,远期疗 效也较肯定。田素琴用白砒条(白砒、淀粉)和一效膏(朱砂、炉甘石、冰片、滑石粉、 淀粉)治疗皮肤癌22例,7~90天均获治愈,且远期疗效肯定。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