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六节 睾丸肿瘤 皇丸肿瘤为原发于睾丸生殖细胞或其附属组织的肿瘤,绝大多数为恶性肿瘤。在我国发 病率及死亡率均在1/10万左右,占男性全部恶性肿瘤的1%~2%,占泌尿生殖系统恶性 瘤的3%-9%。尽管其发病率低,但恶性肿瘤发生的比例较高,在95%以上,且多发生 性功能最活跃的时期,25~45岁患者约占60%。睾丸肿瘤有家族聚集现象,家族性睾丸着 有名分倾向双砌发炫率可达5.6%,由于双侧睾丸间没有静脉和淋巴管相通,双侧睾丸癌 被认为皆属原发,而非转移。睾丸肿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隐睾是导致睾丸肿瘤的主要危 险因素,此外,遗传、激素等因素也与睾丸肿瘤发病相关。患者母亲妊娠时的体重增加程 度、雌激素水平,以及患者出生时体重、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血清胆固醇水平和生活方 式等与睾丸肿瘤发病似有关系。睾丸外伤后,在局部可形成小血肿或血循环障碍,导致细胞 功能发生喳碍武局限性组织变性、萎缩等,在此基础上有可能引发睾丸肿瘤。不育症及精子 质量低下是竖丸癌的高危因素,无精子症患者的睾丸癌发病率较高。睾丸生精功能受损、睾 丸癌、尿道下裂及隐宝易合并存在、称之为睾丸生精功能障碍综合征(TDS)。按照2004年 VHO修订版睾丸肿瘤的病理分类,睾丸癌包括胚胎细胞肿瘤、性索间质肿瘤和混合性肿瘤 二米、胚胎细胞肿瘤占90%~95%以上,主要包括精原细胞瘤、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 胎瘤和绒癌等组织类型、其中精原细胞瘤最为多见。胚胎癌、卵黄囊肿瘤、畸胎瘤和绒癌又 统称为非精原细胞瘤。性索间质肿瘤在睾丸肿瘤中不足5%,主要包括支持细胞肿瘤、间质 细胞肿瘤等。睾丸肿瘤症状多样,临床表现主要为睾丸肿大,质坚硬,无弹性。肿瘤坏死液 化或并发鞘膜积液与阴囊血肿时,扪之呈柔软或囊性感。可伴睾丸沉坠疼痛,或转移部位症 状,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有乏力、食欲不振、消瘦、恶心呕吐等症状。睾丸肿瘤常见腹 股沟及腹膜后等处淋巴结转移。手术切除腹膜后淋巴结的病理学诊断是临床分期的主要依 据。睾丸肿瘤亦可经血行转移播散到肺、肝、骨骼、脑及腹腔其他脏器。各组织类型中,精 原细胞瘤、婴儿型胚胎癌及幼儿畸胎瘤大多生长较慢,预后较好;而成人胚胎癌、成人畸胎 瘤及绒癌则恶性度较高,预后较差。精原细胞瘤和局限于睾丸的或后腹膜有少量转移的非精 原细胞瘤的5年生存期为95%,而腹膜后已广泛转移,肺或其他脏器有转移者的5年生存 率较低。 【文献概述】 中医学没有睾丸肿瘤或睾丸癌这类病名,根据古代中医典籍对其相关症状体征的记载, 致类似于“子痈”、“子痰”、“囊痈”、“肾囊痈”、“疝子”、“癞疝”等疾病。 子痈之名出自《外科证治全生集》:“肾子作痛,下坠不能升上,外现红色者,子痛 。”又名肾子痈。汉·华佗《华佗神医秘传·卷四》云:“子痈者谓肾子作痛,溃烂成脓, 不急治愈,有妨生命。”对此类疾病各病程阶段的不同表现及其预后作了详尽的论述。子痛 因湿热痰浊阻滞肾子所致。 子痰,又名穿囊漏。《外科启玄·阴囊破裂漏疮》:“外囊破裂漏水脏臭,久治不痊。” 痰是因肝肾亏损,痰浊凝聚所致。以肾子(睾丸)出现发展缓慢的无痛肿块,久则破溃 成漏为主要表现。 囊痈之名出自《外科启玄·肾阴发》:“此疮发于肾囊,一名悬痈,又名囊痈。”囊痈是 因肝肾湿热下注,或外湿内侵蕴酿成毒所致。明·陈实功《外科正宗》云:“夫囊痈者…… 初起不红微肿,肾子引痛,不作寒热,起坐自便者轻。已成红肿发热,形色光亮,疼痛有 时,饮食有味者顺。已溃脓稠,肿消痛止,新肉渐生,不痛作痒,收敛者吉。溃后腐烂,囊 皮脱落,甚者睾丸突出,能食不痛者可。初起坚硬紫色,日夜痛甚,小便不利,大便秘泄者 重。已成坚而不溃,头腐无脓,常流血水者重,溃后脓口开张,肿痛不减,身发寒热,睡卧 不宁者重。” 脱囊之病名首见于《疡科心得集》:“脱囊,起始寒热交作,囊红睾丸肿,皮肤湿裂, 隔日即黑、间日腐秽,不数日间,其囊尽脱。”清·鲍相璈《验方新编·卷之六》云:“阴 囊肿烂肾子落出,此名囊脱,又名囊痈。”脱囊多因肝经湿热邪毒下注阴囊所致。以急起阴 囊红肿,继而溃烂皮脱,睾丸外露甚至脱落为主要表现。所述病证与晚期睾丸肿瘤的临床表 现极其相似。 《张氏医通·大小府门·疝》日:“大抵疝之为证……在血分者不移,在气分者多动; 若积年痛发,不胀大而不能动移者,方是血分之病。”从气血之分上看,睾丸肿瘤病在血 ,有获血之病因病机。“阴丸肿大作痛,函痹精醇,皆肾绘凄意,湿騧如品只回。提 虚致湿邪不去,郁而化热,郁结睾丸,发为肿瘤。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内因为票赋不足或脏腑虚损,外因为邪毒侵袭或碰撞留瘀而致。病位在睾 丸,与肝、脾、肾关系密切。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日:“夫囊痈者,乃阴虚湿热流注于 囊,结而为肿……此症乃恼怒伤肝,阴虚湿热为患。”《医宗金鉴·肾囊痈》云:“肾囊红肿 发为痈,寒热口干焮痛疼,肝肾湿热流注此,失治溃深露睾凶。”《华佗神医秘传·卷四》 云:“本症(囊痈)由肝肾阴虚,湿热下注所致。”随着病情的发展,邪毒嚣张,证情险恶, 病人多有进行性消瘦乃至恶病质的临床表现,出现气血两虚的证候。故本病多因先有脏腑功 能失调或先天禀赋不足,而后为气血阴阳失调或外邪入侵而发病,病之初期未必正气俱虚, 病久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一、肝郁痰瘀 《金匮钩玄·六郁》日:“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不得升,当降不得降,当变 化者不得变化也。”《医学正传·郁证》记载:“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 焉。其证有六:日气郁、日湿郁、日热郁、日痰郁、日血郁、日食郁。”《丹溪心法》指出: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肝气以疏为顺,如因情志不遂,郁怒忧思,均可引起肝气瘀滞。肝 庄的气机郁而不得伸展、发泄,于是结聚而滞于体内,气滞不通,郁久化火,呈现肝经气郁 化火之证,形成肝经郁热。热毒郁结甚者,加之正气虚弱,不能透毒外出,以致热毒结滞难 化,积聚不去,久而久之,发为癌肿,生成本病。赵献可《医贯》中谓:“七情内伤,郁而 生痰。”肝郁气滞,气停则水停为痰,气滞则血留为瘀,可致痰瘀互结;或跌仆碰撞,损伤 肾囊,造成局部气血流通受阻,而气滞血瘀,形成瘀血积聚,皆可导致瘀阻经脉,日久不 散,酿生热毒,瘀毒互结,发为肿块而成本病。 二、阴虚毒聚 肿瘤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相关,肾为先天之本,肾气虚损则正气虚弱,肝郁化火,耗 劫阴液,可引起阴虚,易致邪侵,客邪留滞而毒聚。毒是由外邪侵袭机体而来,或由痰、 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久积体内,经络、脏腑气机阻碍,郁而生热,毒由热所生。其机制主要 有:①阳毒之邪侵入机体,与人身之阳相加而成热毒,同时阳毒之邪其性燔灼,易耗阴液, 而出现热毒炽盛。②感受阴毒之邪抑遏机体之阳气,开始出现阴盛则寒的表现,由于气有温 煦作用,被郁体内,则可因其积聚而由寒变热,病机也由阴盛转为阳盛,而成为热毒。③素 体阴虚,或久病、重病伤阴或情志内伤,郁久化火,阴液耗损,虚火炽盛而生热毒。热与毒 互结,内蕴机体导致癌肿发生。后天纵欲过度,耗损肝肾之阴,阴虚火旺,酿生热毒,炼液 为痰,痰凝毒聚,均可发为本病。 三、肾气不足 肾气不足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劳损过度、久病及肾等原因所引起。机体正气亏虚、脏重 经络功能素乱失常,各种致病因素才能入侵而发生肿瘤。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日:“积 之成者,正气术足,而后邪气踞之。”《黄帝内经》指出,人体秉性有刚柔、体格有强弱、 属性有阴阳,强调了个体体质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先天肾气不足,睾丸不降,隐于腹 或腹中,谓之子隐。子隐是因先天不足所致,以阴囊一侧或双侧未触及睾丸为主要表现的男 性前阴疾病。子隐致经脉壅滞,肝肾之阴不能下达,肾子失养,阴虚火旺,日久酿毒,发为 总之,本病的发病有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与外感温热邪毒及睾丸外伤有关,内因 由肝肾不足及睾丸不降所致。总以肝肾不足为本。 一、辨证要点 本病多以睾丸肿大、疼痛、转移症状为主要表现。后期可见饮食乏味,形瘦神疲等症。 睾丸肿瘤病位在睾丸,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性属本虚标实。以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阴 阳失调为本,阴虚毒聚、经脉壅滞、瘀毒结聚、痰瘀互结或痰凝毒聚为标。在早期多属实 证,病机主要表现为瘀血、痰核阻滞;中晚期或手术、放化疗后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晚期,由于久病,以虚为主,表现为气血两虚。随着病情的变化,各证型之间可发生转变, 亦可出现证型相互交错的情形,辨证施治时要灵活变通。《外科正宗》云:“初宜龙胆泻肝 汤,稍久滋阴内托散,外敷如意金黄散……如肿痛日久……内服十全大补汤加山茱黄、丹 皮、泽泻治之,间以六味地黄丸服之”。 【中医临床特色】 睾丸癌较为少见,有关中医药治疗睾丸癌目前还处于个案报道的状况。近年来对睾丸肿 瘤进行辨证施治或辨证与辨病联合施治的临床观察有所报道。严泽承等报道以蟾蜍煎汁内服 及外搽治疗宝丸胚胎痛术后并纵隔、肺部及腹股沟处转移1例,取得佳效。每天取1只中等 大小的蟾蜍,除夫五脏后洗净,清水煮烂,取其煎汁分2次于饭后半小时口服,另取其渣外 搽体表肿物局部,每日2次。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适用于睾丸肿瘤术后并发局部或远处 转移者。 李琰等报道以辨证方药及棉酚内服,同时静脉滴注1%莪术油,治疗精原细胞瘤术后腹 腔及右肾转移一例,取得良效。宋道儒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先治标后治本的 方法,以中药为主配合放疗治疗右侧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纵隔转移一例,亦获良效。患者为 男性,40岁,1981年10月因右侧睾丸肿痛行该睾丸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为“精原细胞 瘤”,随后放疗35次。1982年5月X线摄片示:“右精原细胞瘤纵隔转移”。就诊时症见: 头面、颈项肿甚,四肢肿胀,按之没指,咳而气急,心慌心悸,舌苔黄微腻,脉数无力,报 痰热郁肺、肺失宣降、水气不行施治,用宣肺清热、化痰行水之品,拟麻杏甘石汤加瓜葵、 葶苈子、防己、茯苓、桑皮,服2剂,其效不显,改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防己黄芪汤加 减,连服4剂,收效亦微。后根据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拟定宣散和营,清热散结,运 脾除湿法以治其标,益气健脾,除湿消痰,攻坚散结法以治其本。先予治标处方:麻黄9g, 桂枝10g,白芍、杏仁各12g,石膏、防己、黄芪各24g,茯苓、白术各12g,全瓜蒌15g, 夏枯草31g,甘草3g,随证稍事出入,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30余剂,头面、颈项及四 肢肿胀全消,余证均有好转。随后运用治本处方:党参15g,白术、茯苓、半夏、青皮各 12g,陈皮10g,三棱、 术、荔枝核各15g,橘核12g,夏枯草31g,甘草3g,水煎服,每 日1剂。持续服药40余剂,至1982年年底,症状解除,病灶消失,体力恢复,可参加农业 及其他体力劳动,未见复发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