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六节胆囊癌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我国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统计2004 年上海市胆囊癌的发病率男性为6.43/10万,女性为10.52/10万。本病常发生于50~60岁 年龄段者。胆囊癌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胆囊的慢性感染、结石的机械刺 激、寄生虫、胆囊乳头状瘤等有关,尤与胆囊结石有很强的相关性。有报道认为,90%以上 的胆囊癌合并慢性胆囊炎、胆石症,以单发大结石多见,少见于多发小结石。其他与胆囊癌 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人种、饮食、激素、胆总管囊肿、异常胰胆管汇合等。 90%以上的胆囊癌为腺癌,少数为腺鳞癌、退行性癌、类癌、未分化癌、内分泌小细胞癌和 巨细胞癌等。多发生在胆囊底和体部,早期多表现为黏膜粗糙、隆起、息肉样改变,晚期以 局部浸润和淋巴结转移为主,可累及胆囊周围、肝脏、十二指肠和胃等其他邻近器官。胆囊 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在手术时发现癌肿已不可能被切除,故仅能做一些 姑息性治疗,放化疗的疗效不理想。进展期的患者常有肝转移、阻塞性黄疸等,消除黄疽是 重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方法有经内镜胆道支架内引流、胆肠吻合术、经皮经肝胆道外引流 等。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阳强病就诊者多为中晚期患者,故本病预后较差,平均生存期多 在1年以下。 【文献概述】 古代中医文献中并夫明确提出“胆羹癌”的病名,但一些相关描述与胆羹癌的病因证 治相类似,可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黄疸”等范畴。如《灵枢·胀论》中有“朋 胀者,胁下胀痛”,“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少腹”的记载。又如《难经·五十二难》日 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 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汉代《伤寒论》太阳病描述“结胸证”的症状“膈内疼 痛、拒按、气短、小下部坚砸胀满、身发黄”等,与胆囊癌亦颇为相似。《景岳全书· 向).“胆伤则胆气散而胆が泄”这些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观察到的胆囊癌患者的常见 症状类似。《素问·缨刺论》云:“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提示 外邓侵人足小阳阳之终脉。皿痛其:邪气如不去,久之可导致气血凝滞,终致积聚形成。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表里,胆附于肝,二者经脉相连,胆汁来源于肝,受肝之余气而 成,注之小肠,为消化饮食不可缺少的物质,因而胆囊癌的成因与肝胆疏泄功能的失常密切 相关。内、外致病因素均可使肝胆疏泄失职,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发生障碍。外因可由感受外 邪,湿热内客于胆,胆液排泄障碍,热毒内聚,蕴于胆腑,最终成瘤;内因可由忧怒太过, 内伤肝胆,肝郁气滞,胆失和降,气血痰滞,日久不散,结聚成癌;或因过食辛辣,偏嗜酒 肉、肥甘厚味,蕴酿痰湿,湿郁化热,湿遏热郁,蕴结成毒,热毒内逼于胆,聚而成癌。 一、湿热外侵 感受湿热毒邪或暑湿之邪,郁而不化,由表及里,内客胆腑,脾胃运化失常,肝胆疏泄 失职,胆液不得下泄,导致气血凝滞,痰浊内生,湿热与痰浊交织,蕴结成毒,日久生成 本病。 二、情志不调 《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即指肝胆性喜疏泄 条达,恶抑郁,忧怒太过,情志不畅,易伤肝胆,气机郁结不行,气血郁滞,肝胆疏泄失 职,亦可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郁而化热,湿热蕴积,结而成瘤。 三、嗜肥酗酒 偏食肥腻之物,或经常过量饮酒,滞阳生热,酒能蕴湿化热,热毒内攻于胆,内停胆 府结聚不散,从而生成癌。饥饱失宜,损伤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气血运行不畅, 以致气血痰热互结于胆,亦可导致本病。 四、正气亏虚 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他病日久,耗伤正气,致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 调,脾胃失于健运,肝胆失于疏泄,胆液瘀热留滞不去,而成积聚。 因此,胆囊癌其病位在胆腑,与肝密切相关;其病机为肝失疏泄,胆失通降,胆液郁 滞,湿热毒邪交阻成癌。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主次《医宗必过.积聚》云,“初者,病邪初起,正气尚强,邪气留浅则任 受攻;中者,受病渐久,邪气较深,正气软弱,任受且攻且补;未者,病魔经久,邪气侵 凌,正气消残,则任受补。”胆囊痛病位在胆,涉及肝及脾胃等脏腑,一般初病多实,久则 多虚实夹杂,后期则正虚邪实。应根据病程长短,邪正盛衰等辨清其虚实不同情况。若病人 正气虚,当补益气血,培本为主;肝胆气滞者,当理气解郁为主;而湿热蕴结者,当清热化 湿、理气散结为主。应始终注意保护正气,攻伐不宜太过,以免伤正。所谓“大积大聚, 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2.辨标本缓急由于胆囊癌病程中常出现一些并发症、急症,故应急者治其标,或标 本兼治,如因肝胆郁滞,胆汁不能循其常道而外溢出现黄疸;因肝胆失疏,胃失和降,出现 剧烈呕吐;胃气上逆,毒邪壅滞,气血凝聚,而发生剧痛等。 【急症与兼症】 一、胆囊癌并发梗阻性黄疸 晚期胆囊癌造成胆道梗阻出现黄疸,常伴有上腹部疼痛,肿块胀满,发热,口苦,纳 差,厌油腻,大便呈陶土色等症状,同时出现胆管炎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 为目前有效的内科治疗方法。以《伤寒论》茵陈蒿汤配合化瘀软坚散结、解毒消积之片姜 黄、炙鸡内金、龙葵、藤梨根、徐长卿等,亦可选用柴胡、延胡索、白芍、郁金疏肝柔肝, 行气止痛;黄芩、虎杖、车前子清利湿热,泻火解毒,除湿退黄;青黛、野菊花、山慈菇、 三七粉化瘀解毒消肿;伴发热者加马鞭草、地骨皮退热;恶心欲吐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呕;纳 食少者加山楂、神曲健胃消食。疾病后期热去湿留,湿从寒化,兼有血瘀症状,甚则出现腹 水,则属于阴黄,当温阳化湿,选茵陈术附汤同时加化瘀药如片姜黄、三棱、莪术等。对于 晚期胆囊癌黄疸患者使用利胆退黄常法时,当始终不忘消瘤散结、扶正固本才能达到标本兼 治的目的,也可配合使用茵栀黄等静脉注射制剂。 二、胆囊癌并发胆管感染 胆囊癌并发胆管感染时可有上腹痛加剧,呈阵发性绞痛或持续性胀痛,可伴有寒战高 热、黄疸等临床表现,起因多为胆汁淤积,造成血循环、淋巴管及胆管直接逆行而来的细菌 感染,以革兰阴性菌及厌氧菌感染为多见。亦需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急性发作时,可 予阿托品肌肉注射解痉止痛,配合中药治疗。并注意低脂饮食,维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 衡。慢性感染者,可选用具有控制感染、排除结石和调节胆管功能等作用的药物,常用方剂 有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大黄牡丹汤,常选用黄芩、虎杖、大黄、金钱草、枳壳、白 芍、柴胡、木香等,辨证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