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肿瘤 > 详情

胃癌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二节胃癌 胃癌是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包括贲门、胃体、幽门。胃癌 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00年资料统计,全球每年新发胃癌居新发癌症第4位,死 亡居癌症死因的第2位。胃癌地区分布有明显差异,高低发区发病率相差接近10倍,高发 地区包括日本、中国和中南部美洲的大部分地区。据统计2002~2004年上海全市共新诊断 胃癌16370例,是上海市男性发病第2位、女性第3位的恶性肿瘤。62.79%的病例集中在 65岁以上年龄组,80~84岁组发病率最高。胃癌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亚硝基化合物、 多环芳烃化合物、幽门螺杆菌、饮食及遗传等;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手术后残胃以 及胃黏膜巨大皱襞症等被视为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直接的关系。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 腺癌,其他常见的有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和不能分类的癌等。胃癌的扩散以直接蔓延和 淋巴道转移为主,晚期还可经血道转移。胃癌的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 转移、年龄、组织类型有关。早期胃癌预后佳,若只侵及黏膜层,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 95%以上;侵及浅肌层者,术后5年生存率为50%,深肌层者为25%;侵犯浆膜者,术后5 年生存率仅为10% 胃癌主要见于中医文献“胃反”、“反胃”、“翻胃”、“膈症”、“积聚”等范畴。胃反之 病名首见于东汉《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名日胃 反。”明确指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损伤,不能腐熟水谷。所用方剂大半夏汤和族零泽泻 汤,至今仍为临床所常用。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胃反候》对《金匮要略》之说有所 发挥,“荣卫俱虚,其血气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脾不磨则宿谷 不化。其气逆而成胃反也。”强调了荣卫俱虚,血气不足在致病中的作用。金元时期,朱丹 溪《丹溪心法·反胃》提出“反胃大约有四:血虚、气虚、有热、有痰”之说,治疗上主 张根据气、血、痰、热偏重不同辨证选方,“血虚者四物为主,气虚者四君子为主,热以解 毒为主,痰以二陈为主”。明·张景岳对于反胃的病因、病机、治法等,均有较多的阐发, 《景岳全书·反胃》有:“或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阳……总之,无非 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又有:“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盖食入于胃,使果胃暖脾强, 则食无不化,何致复出……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若寒在上焦, 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 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 门,丙火不能传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治疗上提出:“虚在上焦,微寒呕 恶者,惟姜汤为最佳,或橘皮汤亦可。虚在中焦而食入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虚 在下焦而朝食暮吐……则责在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亦犹釜 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宜六味回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 之。”其中,尤强调补命门之说。明·李中梓根据临床实际,对反胃的病机提出了不同的意 见。他在《医宗必读·反胃噎膈》中曰:“反胃大都属寒,然亦不可拘也。脉大有力,当作 热治,脉小无力,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以脉合证, 色合脉,庶乎无误。”丰富了反胃的辨证内容。明·吴崑《医方考》指出:“翻胃一证, 古今难之。若胃脘未枯,皆为可治。借曰枯之,则从容用药,犹可久延。若造次不察病理, 非唯无益,而又害之矣。”并认为反胃是积痰满胃所致,用三花神祐丸。清·沈金鳌《杂病 源流犀烛·噎塞反胃关格源流》对反胃的病机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反胃原于真火衰 微,胃寒脾弱,不能纳谷,故早食晚吐,晚食早吐,日日如此,以饮食入胃,既抵胃之下 脘,复返而出也。若脉数,为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也。” 【病因病机】 情志不舒,饮食不节,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痰凝气滞,热毒血瘀,交 阻于胃,积聚成块,是胃癌的主要病因,而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发病的内在原因。 一、外感六淫 六淫外邪,从皮毛及脏腑,稽留不去,脏腑受损,阻滞气机,痰湿内生,瘀血留滞,脾 胃升降失常,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则成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灵枢·五变》:“肠胃之 间,寒温不次,邪气稍至,蓄积留止,大聚乃起,由寒气在内所生也,气血虚弱,风邪搏于 脏腑,寒多则气涩,气涩则生积聚也。” 二、内伤七情 忧思伤脾,脾伤则气结:恼怒伤肝肝火横逆犯胃:脾胃升降失和,受纳运化水谷失 常,而引起进食噎塞难下,或食入良久反吐。《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 通,则暴忧之病也”。 三、饮食失调 饮食失当,或饥饱失调,或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饮食停留,终至 尽吐而出。《景岳全书·反胃》:“以酷饮无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总 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 四、正气不足 素体虚弱,脾胃虚寒;或劳倦过度,久病脾胃受伤,均致中焦受纳运化无权,水谷留 滞。《医宗必读·反胃噎膈》曰:“大抵气血亏虚,复因悲思忧患,则脾胃受伤……脾胃虚 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五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食虽入胃,复反而出,反 胃所由成也。” 胃癌的病变在脾胃,与肝肾两脏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若因六淫外侵,七情 受困,或饮食所伤,或素体不足,均致脾胃运化失常。肝主疏泄,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气机 的升降;疾病日久,脾肾阳虚,无法腐熟水谷,均致饮食停留。而气滞血瘀,痰湿内阻,是 本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发病特点胃癌起病隐匿,早期常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胃脘胀痛,食欲减退等表现, 症状与胃炎、溃疡病等类似,不易引起重视。遇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均应警惕胃癌的可能性 作进一步检查:①原因不明的食欲不振、上腹不适、消瘦,特别是中年以上患者;②原因不 明的呕血、黑便或大便潜血阳性者;③原有长期慢性胃病史、近期症状有明显加重者;④中 年人既往无胃病史、短期内出现胃部症状者;⑤已确诊为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的患 者,应有计划地就医,伴有癌前病变者应定期复查;⑥多年前因胃良性疾患做胃大部切除、 近期又出现消化道症状者。 2.临床表现胃癌多为缓慢起病,先有胃脘痛,吞酸,嘈杂,食欲不振,食后脘腹痞 胀等;若迁延失治,逐渐出现脘腹痞胀加剧,进食后尤甚,饮食不下,停积于胃脘,终至上 逆而呕,呕吐特点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呕吐完谷,或伴痰涎血缕,重者可有呕血,黑 便,或便溏腹泻,腹痛渐增,日久上腹扪及包块,日渐消瘦,面色萎黄,倦怠乏力;末期脘 腹胀大,如蛙腹,大肉尽脱。 3.影像学诊断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的情况,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能提 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X线钡餐可显示胃癌累及胃壁向内和向外生长的范围并可测量胃壁厚 度。CT检查对于观察胃癌有否转移及与邻近的解剖关系很有利,用于确定临床分期以及制 订治疗方案。 4.细胞学诊断胃癌的病理类型多为腺癌,占90%以上。胃镜直视下活检或术中活检 可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与胃良性疾患的鉴别 (1)胃溃疡:多数表现为中上腹反复发作性节律性疼痛,少数患者无症状,或以出血、 穿孔的发生作为首发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与胃癌相比,前者对制酸药物反应良好,很少 发生贫血、淋巴结肿大等全身表现。X线钡餐检查等征象可作参考,胃镜活检可以明确。 (2)胃息肉:早期无明显症状,约半数患者在胃钡餐造影、胃镜检查或其他原因而手 术时意外发现。症状以上腹部不适与隐痛最为常见,偶有恶心和呕吐。X线钡餐检查可显示 (2)胃平滑肌内瘤: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部疼痛、不适、恶心、呕吐、胃纳减退、消 瘦、发热、上消化道出血,由于多数患者的瘤体巨大而在腹部可扪及块物,局部有压痛。X 线检查常可见典型的“脐样”龛影。胃镜下一般不难与胃癌鉴别。 (3)胃肠间质瘤:临床表现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生长方式有关。最常见的症状是腹 部隐痛不适。浸润到消化腔道内表现为溃疡或出血,大约1/3的患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其 他少见症状有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恶心、肠梗阻及阻塞性黄疸等。50%~70%的患者腹部 可触及包块。CT检查胃间质瘤在病变早期及肿块较小时常不侵犯胃黏膜,进一步发展时黏 膜面也可出现溃疡,但相对胃癌而言黏膜缺损比较局限,且常缺乏胃癌腔内溃疡的环堤高低 不平、周围黏膜纠集表现。免疫组化c-KIT(CD117)和CD34过度表达在鉴别胃肠间质瘤 中有重要意义,病理检查可帮助确诊。 一、辨证要点 胃癌初期以标实为主,多呈气滞、血瘀、痰湿、邪热;后期以本虚为主,可出现气血亏 虚、津液枯槁、脏气衰弱。治宜权衡病情之轻重,根据不同阶段的表现,采取不同的措施, 或祛邪,或扶正,或扶正祛邪并举。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