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肿瘤 > 详情

外阴及阴道癌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五节外阴及阴道癌 外阴癌是指发生干女性外阴部的恶性肿瘤。阴道癌是指发生于阴道壁组织的恶性肿瘤 外阴癌并不常见,据国外报道,外阴癌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1%,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 的3%~5%;国内报道这一比例稍高,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3%左右。好发于绝经后的妇 女,最常发生在50岁以上老年妇女,发病的平均年龄国外为65~70岁,国内为50~60岁, 近来国内外均有报道,约有17%~18%发生在40岁以下的妇女。外阴癌包括来自表皮的鳞 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佩吉特病、腺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来自特殊腺体的前庭大腺癌、尿 注旁腺瘤。其中坚犫述细牌癌最常见,占819%以上;腺癌3.5%;果色素瘤4.5%;基底细 癌2.5%;佩吉特病2.5%。外阴瘤的恶性程度以恶性黑色素瘤最高,腺癌和鳞癌次 底细胞癌恶性程度最低。外阴癌的转移以淋巴转移为主,其次为直接向周围蔓延,经血行 移者较少见,一般晚期患者才出现血行转移,可转移至肝、肺、肾、乳腺、骨等器官。外 癌的5年存活率为52%~75%,I期、Ⅱ期存活率为83%~100%,Ⅲ期、Ⅳ期存活率为 %-65S%。本病的病因目前仍未完全清楚,认为主要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性 、外阴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卵巢功能早衰及吸烟等因素相关 原发性阴道癌比较罕见,仅占女性生殖器官恶性肿瘤的1%~3%。根据上海、北京 杭州等国内三个肿瘤中心资料,原发性阴道癌占同期所治疗的妇科恶性肿瘤的比例分别为 0.7%、0.83%、1.1%;与宫颈癌之比分别为1:135、1:109.2及1:89.2;与外阴癌之比上 海为1:1.36、北京为1:1.63。而国外报告本病与宫颈癌之比为1:34~1:65,与外阴癌之比 为1:3.8~1:5.2。国内资料显示本病高发年龄为40~59岁,而国外报告大于60岁者占 3.6%~70.7%,发病高发年龄较国内高。阴道癌的病理类型包括鳞状上皮细胞癌、腺癌、 阴道肉瘤及阴道恶性黑色素瘤,其中鳞癌最常见,约占93%,腺癌次之,约占4%~5%。 阴道癌的转移途径包括直接浸润、淋巴道转移及血行转移。其中鳞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为淋巴 道转移,阴道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易发生血行转移。本病长期以来被视为难治性妇科肿瘤, 预后较差。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存率不过10%~20%。至90年代,5年总的生存率为 41.4%,阴道癌的预后与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阴道肉瘤、 阴道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较鳞状细胞癌预后差。阴道癌各临床分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I 期60.1%,Ⅱ期47.8%,Ⅲ期22.9%,Ⅳ期17.4%。本病病因至今仍未明了,流行病学的 资料研究认为可能与慢性刺激、盆腔放射治疗、人乳头瘤病毒感染(HPV)、雌激素缺乏、 免疫抑制、早婚、多产等因素有关。 【文献概述】 本病属于中医“离病”、“阴疮”、“阴草”、“阴菌”、“阴蚀”等病的范畴。《三因极一 证方论》云:“多因经脉失于将理,产蓐不善调护,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阴阳劳逸,饮 生冷,遂致营卫不输,新陈干忤,随经败浊,淋露凝滞,为癥为痕。”《女科撮要》日: 阴中……翻突如饼,俗称阴菌,亦有鸡冠花;亦有生诸虫;亦有肿痛湿痒;溃烂出水胀底 坠者。其内证口干内热,体倦,经候不调,饮食无味,哺热发热,胸膈不利,胁肋不调 腹痞胀,赤白带下,小水淋涩。”《疮疡经验全书》:“阴中肿块如枣核者,名阴茄;如草 ,名阴蕈;阴中极痒者名蚀疮。”《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少阴脉数而滑者,阴中 疮,名日痘,或痛或痒,如虫行状,脓水淋沥。”《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日:“妇人腹中症 者,由月经闭积或产后余血未尽或风寒滞瘀,久而不消,则为积聚癥痕矣。”《张氏医通 谓:“妇人阴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外科集腋》谓:“阴菌……由肝自 虚,兼湿热与心火相击而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五色带下也,皆湿热回 。”《金匮要略·妇人娠病脉证并治》日:“妇人宿有癞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 上,胎动在脐上者,为薇篇誓……所以血不止者,其薇不去故也,当下其癞,桂枝茯苓丸主 之。”《医学人门·妇人门》说:“善治癞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 “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元气,宁可扶脾胃正气,待其自化。”《张氏医通》曰:“阴 中痛者,四物加柴胡、山栀、丹皮、胆草;湿痒者,归脾汤加山栀、柴胡、丹皮;淋沥者 龙胆泻肝汤加白术、丹皮;溃腐者,加味道遥散;肿闷脱坠者,补中益气加山栀、丹皮, 外洛之法可也……外治之法,以桃仁研膏和雄黄末、轻粉,涂猪肝纳阴中,并用肥汤煎者 参洗涤,或以鲫鱼胆涂之。 【病因病机】 本病的成因多为情志失调,七情郁火而损伤肝脾,导致水谷精微不能生化输布,湿聚成 痰,郁久化热,发为本病;或先天禀赋不足,后天生活不节,经行产后忽视卫生,或阴户碳 损、感染邪毒;或湿热毒邪,蕴积于下,伏于肝经,与血气相搏,郁结成疮。《诸病源侯 论》.“阳若,由三虫九虫动作侵食所为也……若脏腑调和,血气充实,不能为害。若 费伤经络,肠胃虚损,则动作侵食于阴,轻者或痛或痒,重者生疮也。”《医宗金鉴·外科心 法要诀》云:“妇人阴疮系总名,各有形证各属经……阴肿劳体血分成,阴蚀胃虚积郁致。 其病因可有下面几方面: 一、正气不足,脏腑虚弱 患者素体正气不足,气血劳伤,脏腑虚弱或经行产后忽视卫生,或阴户破损,感染邪 毒,蕴积于下,与血气相搏,郁结成疮。《诸病源候论》指出:“带下病者,由劳伤血气, 损伤冲脉任脉,致令血与秽液兼带而下也……五脏之色,随脏不同,伤损经血,或冷或热, 而五脏俱虚损者,故其色随秽液而下,为带下五色俱下。”或“由胞络虚损,冷热不调,风 邪客之,邪乘于阴,搏于血气变而生息肉也。” 二、情志不畅,损伤肝脾 患者素体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日久化火,肝盛乘脾,脾失健运,致水湿不化,聚而成 痰,痰浊与气血相搏,积而不散而成本病。《校注妇人大全良方》云:“妇人少阴脉数而滑 者,阴中有疮……皆由心神烦郁,脾胃虚弱,气血流滞耳。”《张氏医通》中谓:“妇人阴 疮,乃七情郁火伤损肝脾,湿热下注。” 三、湿热毒邪,蕴积于下 索体湿热,又过食肥甘厚味,蕴积于下,伏于肝经,与血气相搏,蕴结阴户,致局部气 血壅滞,桀遏不得行,故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景岳全书·妇人规》:“妇 人阴中生疮,多湿热下注,或七情郁火,或纵情敷药,中于热毒。” 总之,本病病位在前阴部,其病机可归纳为虚、热、瘀之本虚标实证。机体脏腑功能 ,邪毒外装,瘀、毒互结而发病。临证时,首先须标本同治,治标为局部病灶的治疗,治 本为调理肝脾肾功能;其次须辨明虚实,其虚者为肝肾亏虚,其实为湿浊之邪浸渍或湿热 一、辨证要点 本病应根据中医理论进行八纲辨证,辨其寒热虚实,实者辨其气滞、血瘀及湿热等,虚 者辨其阴虚、阳虚、气血亏虚及肝肾亏虚等。若肿物红肿热痛,发热急骤,阴道出血,或伴 五色带下,味秽臭,为湿热瘀结属实;若阴部肿物瘀暗胀痛,出血伴有血块,肌肤甲错,为 气滞血瘀属实;若阴道干涩,阴道流血色红量少,带下赤白,头晕目眩者,为肝肾亏虚属 虚。由于外阴及阴道癌病位皆属中医的“外阴部”,通过冲任督三脉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发 病的外因为感受湿邪,内因与肝郁、脾虚、肾气不足有关。病理产物为湿浊、痰凝、血瘀, 改冲任损伤,脉络不通,前阴失养。临证时,可遵照不同的临床分型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临床特色】 中医药治疗外阴癌以药物外治为主,并可根据病情辨证用药内服。常用外用药有雄黄、矾 石、狼牙、苦参、地肤子、黄柏、青黛等。肖毅良应用自拟的经验方五虎丹制剂涂于癌瘤病 灶,1~3周后即坏死脱落,继而涂上具有去腐提脓作用的红升丹,以促使疮面愈合,治疗痛 肿有一定疗效。五虎丹组成:水银、白矾、青矾、牙硝各180g,食盐90g。红升丹组成:水银 30g,白矾24g,火硝21g。刘越报道,治疗外阴癌放疗后复发1例,先以祛湿解毒方:白花 蛇舌草120g,生薏苡仁30g,重楼15g,没药9g,乳香3g,蜈蚣10条,僵蚕30g,生牡蛎 0g,当归30g,黄芪15g,白术15g,香附12g,每日1剂;后以大补气血方:黄芪120g, 当归30g,白术30g,生山药30g,生地30g,重楼30g,乳香9g,没药9g,香附12g,僵蚕 5g,蜈蚣3条,每日1剂。经6个多月治疗,服药一百余剂,获得“治愈”效果。作者认 为重用白花蛇舌草、黄芪是取效的主要药物,用药量至120g;另外,蜈蚣每剂的用药最大 量达10条,未发生不良反应。在内服药的同时还可配合中药外治法。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