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医肿瘤 > 详情

头颈部癌瘤

发布时间:2022-04-22

头颈部癌瘤 位中熄文期中价当同类 第一节脑瘤及脑转移瘤 脑瘤及脑转移瘤又称颅内肿瘤,是指生长于颅腔内的新生物。颅内肿瘤分原发性和继发 性两大类,原发于颅内的脑膜、脑、神经、血管、颅骨及脑的附件,如脉络丛、脑垂体、松 果体等处的肿瘤,称为原发性颅内肿瘤;从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扩散而来的称为继发性 或转移性肿瘤。其中原发性脑瘤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的80%~90%,椎管内起源的 肿瘤约占10%~20%。颅内肿瘤的发病率,国外为4/10万~5/10万,我国为4/10万~ 9/10万。在我国,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占男性肿瘤的第8位,女性肿瘤中的第10位。发病的 性别差异不大,男性略多于女性,约为(1.2~1.5):1,但是不同类型肿瘤的性别比例不 一,除脑膜瘤和听神经瘤女性多于男性外,其他均以男性多见,尤其是各种胶质瘤更明显。 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约85%见于成年人,好发年龄在30~50岁。在成人,恶性的颅内肿 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5%,居全身各恶性肿瘤的第11位;在儿童中因为其他的肿瘤相 对较少,发病率相对较高,约为7%左右,是仅次于白血病的第2种严重肿瘤。在一般的尸 体解剖材料中脑瘤大约占1.3%~20%,其中以胶质瘤为多(约为30.4%),脑膜瘤、垂体 瘤、神经鞘瘤、颅咽管瘤等依次减低。成人大多为大脑的胶质瘤、脑膜瘤、垂体腺瘤、转移 瘤及听神经瘤等。儿童则多为小脑的星形细胞瘤,小脑中线的髓母细胞瘤,第四脑室的室管 莫瘤,蝶鞍部的颅咽管瘤等。颅内肿瘤发生于大脑半球的机会最多,其后依次为蝶鞍区、小 脑(包括小脑蚓部)、桥小脑角、脑室内、脑干内。年龄与肿瘤发生部位也有一定的关系, 大多数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多为成年人;而位于幕下的肿瘤不足1/3,其中儿童过半数。 不同的肿瘤有其好发部位,如胶质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皮质下,髓母细胞瘤好发于小脑蚓部, 室管膜瘤好发于脑室壁,血管网状细胞瘤好发于小脑半球内,神经鞘瘤好发于桥小脑角,脊 索瘤好发于鞍上区等。临床上可以根据病变的部位推测肿瘤的性质。颅内肿瘤的病因目前尚 未明确,只是在个别的肿瘤中,其病因有一定的线索,如血管网状细胞瘤有家族多发现象, 推测与遗传因素有关。此外,有人认为外伤、放射线辐射、病毒感染、某些化学药物等也有 可能诱发颅内肿瘤。按照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议定,颅内肿瘤的组织学分类 有: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神经鞘膜细胞瘤、脑膜及有关组织的肿瘤、颅内原发的恶性淋巴 瘤、血管组织的肿瘤、胚胎细胞瘤、先天性肿瘤、脑下垂体前叶的肿瘤、邻近组织的肿瘤、 转移瘤及未能分类的肿瘤。各种肿瘤由于组织发生及病理特征不同,其性质良恶和生物学行 为也不一样,如神经胶质瘤中,星形细胞瘤成长较慢,囊性者预后较佳。多形性胶质瘤生长 快,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病程仅有数月。脑转移瘤属晚期,预后更差。血运转移者,原 发癌多为肺癌、乳癌及肾癌。肿瘤直接侵犯脑组织者,多见鼻咽癌、中耳癌、视网膜母细胞 瘤等。恶性脑瘤,生存期短,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枢神经系统肿 瘤死亡率约为30/1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 我国古代中医文献中对“脑瘤”这一病名无明确的记载,但在真头痛、癫痫、中风、 眩晕、厥逆等疾病中有类似症状的论述。 《灵枢·厥病》云:“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明确指出了 “真头痛”的临床表现和预后。《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虚……人于脑 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素问·奇病论》曰:“人有病头痛以数 岁不已……当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病名曰厥逆。” 《灵枢·海论》还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素问·五脏生成》云:“头 痛巅疾,上虚下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人肾。”《素问·厥论》谓:“厥或令人腹满, 或令人暴不知人”,又云:“巨阳之厥,则肿首头重,足不能行,发为眩仆”。《中藏经》明 确地指出:“头目久痛,卒视不明者,死。”这些论述都与现代颅内肿瘤的临床表现及预后 非常相似。 创州畏,大不氧差限封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脑为髓海”,故脑瘤乃髓海病变,多因正虚邪实,以肝肾亏虚,风痰瘀毒 阻脑为主。脑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脏腑虚弱,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致血行滞涩,经络不 畅,气血津液输布失常,则湿聚为痰,血滞为瘀;另肝为风木之脏,肝肾阴虚,肝阳上亢, 化风为火,风、火、痰、瘀互结,清阳失用,痹阻脑络;而风、火、痰、瘀日久则会进一步 加重肝肾阴亏,因果交错,变生有形痼疾。 一、外感六淫 主父서州已辖平。内干阻,内室创,亲翻小符,(猎陕谢小部应)回 外感六淫之邪,机体的气血阴阳失于平衡,导致清阳之气不得升,浊阴之气不得降,以 致气血郁结,格于脑内,肿大成积。外邪中之邪毒主要包括西医学中的病毒感染、烟草、油 烟的污染毒素,职业环境中的化学毒素,生活环境中的空气、水、土壤污染毒素及酒食中的 各种毒素等。《类经》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为精明之 府。”《灵枢・百病始生》指出:“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九针论 谓:“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谓瘤病者也。” 二、情志失调 优恚郁怒则肝失疏泄,气机运行失畅,而致瘀血阻滞;或因气滞津停,聚湿成痰,或气 郁日久化火,灼津成痰,痰瘀交阻,积于清窍,而成颅内肿瘤。《灵枢·百病始生》说: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也。”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蓄 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 三、饮食失宜 长期饮食偏嗜,嗜酒肥甘炙博,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阻。因此,蓄毒体内,郁 热伤津,气机不利,脉络不通,毒邪与痰瘀互结,可使颅内肿瘤发生。 四、正气亏虚 由于先天不足、房劳、惊恐伤肾,致肾脏亏虚,脑失所养,诸邪乘虚而入,脑部清阳之 气失用,津液输布不利,加之瘀血与顽痰互结酿毒,积于脑部,发为肿瘤。《外证医编》指 出:“正气虚则成岩。”人体正气虚弱,脏腑生理功能就失调,明代张景岳说:“脾肾不足及 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脾主运化,脾虚湿聚可成痰。朱丹溪说:“凡人身上中下 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说明脾虚生痰可导致颅内肿瘤。脑 瘤的发病与肾的关系甚为密切,《灵枢·海论》指出:“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盖,下 在风府……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 颅内肿瘤的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等脏腑有关,痰、瘀、毒、虚为其主要的病理因 素,主要病机为正虚邪实,邪实在脑,以瘀血痰凝为主;正虚在全身,以气虚和肝肾阴虚 【中医临床特色】 颅内肿瘤的治疗目前虽然以手术切除为主,但离彻底根治尚有较大距离,对于一些恶性 程度较高的肿瘤,如胶质细胞瘤,因其生长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和多源性生长,所以手术很 难切除干净,其治愈率低、复发率高,手术和非手术疗法效果均不理想。还有一些特殊部位 的肿瘤无法手术,而放化疗的效果又欠佳,中医药可以在这一领域发挥出其特长。 《丹溪心法》谓:“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在。”痰之为患,可以影响气机升降和 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与停聚,许多学者从痰入手,陈国圣自拟益气化痰散(黄芪、白 术、僵蚕、制半夏、白附子、胆南星、全蝎、石菖蒲、蜈蚣)治疗12例颅内肿瘤,基本治 愈2例,显效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75%。许秀菊自拟消瘀化痰汤(丹参、 葛根、昆布、海藻、夏枯草、白芷各15g,川芎、桃仁各12g,生牡蛎、天葵子各30g)治疗 脑垂体瘤4例,生存5~10年,疗效满意。周容华以息风化痰为主,自拟化瘤汤(归尾、赤 芍、红花、桃仁、水蛭各10g,丹参20g,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各30g)加减全蝎、僵蚕、蜈 蚣、天麻、钩藤、川贝母、鸡血藤等共治5例脑血管瘤,生存2~7年。脑为元神之府,是 精髓与神明汇集发出之处,依赖气血运行才得以维持其主宰神明之功能,临床观察表明,颅 内肿瘤早期,血瘀指征明显,化瘀是许多学者常用治法之一。沈炎南以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 垂体瘤2例,1例术后残瘤5年治疗后症状消失,1例微腺瘤10个月治疗后症状改善。杨炳 奎等以祛瘀、消肿、散结立意,自制平瘤合剂治疗颅内胶质瘤术后复发46例,主要药物有 蛇六谷、天龙、水蛭、川芎、三棱、莪术、昆布、夏枯草等,总有效率达72%,5年生存率 达32.2%,其治疗前后的NK细胞活性、TNF、PR、ERFR、LTR的对比结果发现治疗后有 明显提高 第二节眼部癌瘤 眼部肿瘤从解剖定位上包括眼睑肿瘤、眼球肿瘤和眼眶肿瘤三个部分。发病率占全部恶 性肿瘤的0.01%~0.03%,按照肿瘤性质可划分为良性、恶性和临界性肿瘤等。发病部位 以眼睑部为最高,眼球内为最低。眼部肿瘤与全身肿瘤在发生、性质及治疗上均有密切关 系。尤其是一些全身性恶性肿瘤,会转移到眼部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因而作为原发肿瘤的依 据或佐证。眼部恶性肿瘤对眼球危害甚大,极易造成视力丧失,甚至可转移到颅内而危及患 者生命。因此,了解和掌握眼部肿瘤的早期表现,就可能争取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挽救 患者的生命 眼部组织结构复杂,神经、附件及腺体种类繁多,故肿瘤分类也复杂。目前其发病原因 尚不清楚,据流行病学调查,部分肿瘤发病可能与某些因素有关。例如发生在脸板的腺癌, 可能与三种因素有关:①与工厂中化学毒物接触;②与农村中炊烟及油烟接触;③有麦粒肿 及霰粒肿病史。而发生在眼球内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则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病因病机】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也体现在对眼部恶性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上,即重视机体内在的抗 病因素和外来的致病因素两个重要方面,具体表现为正气和邪气之间相互抗争,反映了局部 患病和恢复的整个过程。如机体正气强盛,病邪势必难以侵人。但是在机体正气虚弱,或致 病因素特别强盛的情况下,病邪就会入侵机体,导致眼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危及生 命。产生眼部肿瘤的病因极为复杂,其外来致病因素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的 六淫之邪和来势急骤、能引起广泛流行和传染的“疠气”以外,还常常与机体内在的致病 因素如情志过度、饮食不节、劳倦、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年老体衰、脏腑功能失调等产生 的痰湿、瘀血以及意外损伤等均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研究提示,与眼部肿瘤发病相关的病因 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肝郁气滞 肝脏藏血而主疏泄,性喜条达,“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肝气通于目,肝和则 目能辨五色”。故视觉功能与肝脏有密切关系。一旦肝脏受到六淫等外邪或情志过度等内因 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郁而化火,气火上逆,就可以上传于目而 发病。同时,由于“黑睛乃五轮学说中的风轮,内应于肝”,因此角膜肿瘤往往是反映了肝 经病变。 二、心火炽热 “心主血,目得血而能视”,临床各种内外致病因素,如失血过多,或心神过耗,或七 情内郁化火等致心阴亏损,心火上炎,血脉逆行,经络瘀阻,郁于大小两眦而发病。由于 “两眦乃五轮学说中的血轮,内应于心”,因此眼眦部位肿瘤往往是反映了心经病变。 三、肺失宣肃 肺主气,具有宣发和肃降之功能,肺主皮毛,易受外邪。由于肺受风热、燥热等外邪, 出现肺热壅盛,灼伤津液,气滞血瘀,或者由于肺痿久咳,虚火上炎,伤及肺阴,使肺的宣 发和肃降功能受到损害,就可以上传于目而发病。由于“白睛乃五轮学说中的气轮,内应 于肺”,因此巩膜部位肿瘤往往是反映了肺经病变。 四、脾虚湿阻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喜燥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或思虑过 度伤脾,则可影响脾主生化的功能,使其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湿从中而生,聚而成 痰,痰湿如流窜到胞脸则成胞生痰核。如久留体内则可郁而化为痰火。上传于目而发病。由 于“胞睑乃五轮学说中的肉轮,内应于脾”,因此眼睑部位肿瘤往往是反映了脾经病变。 五、肾脏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藏五脏六腑之精气,而“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为之精,眼之 所以能视万物”。即生理上眼睛的视力与肾精的不断上承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故肾脏在 眼部肿瘤病机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临床各种内外原因导致的肾精不足,肾阴亏虚,命门 火衰,肾阴阳俱虚者,都可能导致瞳孔部位肿瘤发生。由于“瞳神乃五轮学说中的水轮, 内应于肾”,瞳神在临床上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因此广义上的瞳孔部位(包括瞳孔及其后 方的晶状体、玻璃体等后方的组织)肿瘤往往反映了肾经病变。) 眼部肿瘤的病机与五脏联系密切。具体可将其病因归结为体内各种原因导致的脏腑功能 虚损,或者外界“六淫之邪”、“疠气”等致病因子,以及各种意外损伤等综合而成。期间 各种致病因子还可以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最后导致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目前临床上对眼部肿瘤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有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辅以局部冷 冻、激光、放疗、光化学治疗等手段。中医对患者整体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疗 效。本章根据目前临床的现状,着重介绍中医中药治疗眼睑部恶性肿瘤。眼部其他部位恶性 肿瘤的辨证治疗原则,亦可将本章和下章基本原则作为参考使用。 眼睑恶性肿瘤 眼险是眼的附属器,组织学上可将其从外向内分为5层,即皮肤、皮下组织、肌层、脸 板和结膜。因此,眼睑恶性肿瘤包括了皮肤来源和眼脸部位本身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眼睑肿瘤发病率占全眼如"南一半以上,常见的病理分型按照发病 率高低依次排列为:基底细胞癌、睑板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发病年龄多为老年人,但后二者 分别也有20岁和仅19个月年轻患者的报道。发病性别方面显示,基底细胞癌男女无差异; 而脸板腺癌则以女性为多见。大部分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预后较好,基底细胞癌死亡率 在3%~5%之间,鳞状细胞癌死亡率在10%左右。因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死亡者,常 常是由于发展快,淋巴和血道转移,转移脏器多为肺和肝等重要脏器。脸板腺癌则预后较 差,死亡原因多为复发、转移或者继发感染、出血消耗、衰竭等。 眼睑恶性肿瘤的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由于癌细胞通常向四周浸润,超出临床可见的肿瘤 边缘,故手术切除的范围应足够大。手术中可采用冰冻切片检查检测切除标本的边缘,以确 定肿瘤是否切除完全,避免复发。范围较大的肿瘤可以联合手术、冰冻等方法治疗。放射治 疗对大多数基底细胞癌有效,但对其中的亚型之一硬化型却不敏感,对睑板腺癌和鳞状细胞 癌也不敏感。且放疗有许多并发症如放射性角膜炎、白内障、睫毛秃等。此外尚有激光治 疗、光化学治疗等。对已经出现局部蔓延或淋巴转移,即使行大范围手术切除,预后也不佳 的患者,放射治疗和化疗可同时或分别作为辅助或姑息治疗手段。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胞睑乃五轮学说中的肉轮,内应于脾”,因此眼睑部位肿瘤的内因往往 是由于脾经病变。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喜燥恶湿。如饮食不节,嗜食肥 甘,或思虑过度伤脾,均可影响脾的生化功能,使其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湿从中而 生,聚而成痰,痰湿如流窜到肌肤则成胞生痰核,如久留体内则可郁而化为痰火。上传于目 而发病。同时,眼脸病变也与其他脏腑有关。如《内经》曰:“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心 为火脏,主血,又为脾土之母。故心火之邪上炎,郁于胞脸,就可出现局部痛痒的病变。 眼脸部位肿瘤的外因往往是饮食不节及咸受外邪,若嗜食肥甘,脾胃蕴热与痰湿混结, 凝聚体内,当体虚不能排邪外出之时,病情往往加重,以致营卫不合,气血凝滞,阻塞经 络,隐于胞脸而成;又外感风邪,内夹心火或脾胃湿热蕴结,风、热、湿三邪相搏。上攻于 目,停聚于胞睑则发病。 一、局部外治法配合内服中药泻法治疗眼睑恶性肿瘤 隋唐时期的著名医学家孙思魂在《银海精微》中,对类似眼脸恶性肿瘤(记载为鸡冠 蚬肉)进行了观察和研究。认为病因病机主要为脾冒遭受风热之邪,证属火旺脾土燥热。 治疗原则根据病程早晚而定。具体治疗方法:对初发、结节较小者,采用针刺法、挑法等。 不宜用烙法。结节日久而增大者,先剪后烙,同时用退翳卷云散点眼。早期患者还可以加服 三黄汤,以清上焦之火热,达到釜底抽薪的作用。 第三节 鼻腔与鼻窦癌瘤 鼻腔与鼻窦癌是发生于鼻腔和鼻窦腔内的恶性肿瘤,临床上比较常见。在我国约占全身 恶性肿瘤的1%~2%,占耳鼻喉恶性肿瘤的25%~50%,在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则占当地 耳鼻喉科恶性肿瘤的首位。发病年龄为40~60岁,男女发病约为(1.5~3.1):1。鼻窦肿瘤 发病率高于鼻腔肿瘤,大多原发于鼻窦内,尤其是上颌窦恶性肿瘤,筛窦恶性肿瘤次之,额 窦较少见,蝶窦则罕见。临床上涉及两种鼻窦的肿瘤并不少见,有时很难确定原发于何窦, 故有上颌筛窦癌、筛额窦癌等的诊断。鼻腔与鼻窦肿瘤原因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接触 木尘、镍及放射性物质,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病理组织学显示鼻腔与鼻窦癌中 80%为鳞状细胞癌,源于鼻腔前部及上颌窦的多为高分化鳞癌,而位于后组筛窦及鼻腔后部 的多为低分化鳞癌,腺癌约占10%~14%,包括囊性腺癌,且各种肉瘤亦占相当比例。良 性新生物转为恶性的包括鼻息肉恶变、乳头状瘤癌变以及纤维瘤恶变为纤维肉瘤等。鼻腔与 鼻窦恶性肿瘤预后较差,治疗后局部是否复发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晚期患者生存时间仅 为12~14个月,即使是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和放疗,5年生存率仅为20%~30%。 【文献概述】 本病属于中医的“鼻渊”、“脑漏”和“鼻菌”范畴。清·吴谦《医宗金鉴·卷六十 五》曰:“鼻窍中时流黄色浊涕……若久而不愈,鼻流淋漓腥秽血水,头眩晕而痛者,必系 虫蚀脑也,即名控脑砂。”控脑砂,又名“鼻渊”、“脑漏”、“脑崩”。清·高秉钧《疡科心 得集》曰:“鼻渊者,鼻流浊涕不止,或黄或白,或带血如脓状。久而不愈,即名脑漏,乃 风热烁脑,而液下渗。”以上描述与鼻腔及鼻窦癌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在现代医著中,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咽喉口腔科学》首先提出“鼻菌”之名,并曰:“鼻及鼻窦 的恶性肿瘤,称鼻菌。” 【病因病机】 鼻腔与鼻窦癌病因主要有痰、热、瘀、毒、虚诸因素。 二、临床分型 1.气血瘀阻 主症:癌肿隆起,或呈结节状,质硬,暗红,易出血,血色暗红,头痛或局部刺痛、胀 痛,颜面麻木,鼻塞嗅减,涕中带血暗红,目珠胀痛,舌质暗红,或舌下青筋紫暗,或舌有 瘀斑、瘀点,脉细涩。 2.火毒聚结 主症:癌肿色红,表面溃烂生腐,腐物较多,味臭,易出血,或屡发鼻衄,血色鲜红量 多,或鼻流黄稠脓涕带血,量多味臭,或癌肿处隆起,红肿疼痛,头痛剧烈,口苦,烦躁, 便干溲赤,舌红苔黄腻,脉数。) 3.痰浊凝结 主症:鼻部癌肿色白、灰白或淡黄,质软或硬,表面凹凸不平,如菜花状,流涕白黏或 黏稠,或颜面隆起,颈项恶核质硬,头重头痛,胸闷纳呆,舌体胖大,苔白腻,脉滑。 证候分析:痰浊上泛,结聚鼻部,凝结生菌,故见鼻部癌肿色白、灰白或淡黄,质软或 硬,表面凹凸不平,如菜花状;痰浊流窜,结于颜面、颈项,则见颜面隆起,颈项恶核质 硬;痰浊阻滞,蒙蔽清窍,则头重头痛。痰遏气机,脾运失常,则胸闷纳呆;舌体胖大,苔 白腻,脉滑等亦属痰浊内盛之象。 4.气血虚弱 主症:癌肿色白,或癌肿溃烂,日久不敛,少气乏力,口咽鼻干燥,头晕目眩,纳差, 面黑体瘦,舌淡红少苔,脉细弱。 【中医临床特色】 有报道以紫硇砂为主,配合中草药治疗34例鼻咽和鼻腔恶性肿瘤,其中单用紫硇砂和 紫硒砂配合中草药者28列,初步收到较好的效果。以紫硇砂为主治疗的34例鼻咽和鼻腔肿 瘤患者,随访时间最长为30个月,最短为13个月。已达临床近期治愈4例,显效6例,好 转19例,无效5例。近期治愈病人均恢复了原来的工作能力 第四节鼻咽癌 鼻咽癌是原发于鼻咽黏膜被覆上皮的恶性肿瘤,鼻咽位于颅底和软腭之间连接鼻腔和口 咽,癌瘤常侵犯临近的腔窦、颅底或颅内。鼻咽癌病人虽然见于五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但世界上80%左右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发病率较低,一般在1/10万以 下。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种族易感性、地区聚集性和家族倾向性。白种人少见,黄种人的发 病率最高,在黄种人中,又以华人发病率高;在华人中,仍以操广东方言的人群发病率高。 高发人群移居外地或他国,其后裔的发病率仍高于当地居民。鼻咽癌的发病率年龄曲线由 20岁开始上升,至50~60岁的年龄组为最高峰,男性为女性的2~3倍。在我国,好发于 广东、广西、福建、湖南等省和自治区,尤其在广东省的发病率较高,又称“广东瘤”。有 报道称,居住在广东省中部及操广东方言的男性,其发病率为30/10万~50/10万。鼻咽癌 的发病还与遗传、环境、饮食、病毒、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鼻咽癌的病理类型有原位癌、 腺癌、鳞状细胞癌和未分化癌,其中鳞状细胞癌以低分化鳞癌占绝大多数,约95%以上。 在高发区所发生的鼻咽癌大多数是分化差和未分化癌,鳞状细胞癌少见;而在低发区则以鳞 状细胞癌为多见。鼻咽癌通过淋巴管转移至颈淋巴结的发生率高达79.37%,通过血道转移 者以骨、肺、肝居多,且常为多个器官同时发生。鼻咽癌的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率的 2.81%,居第8位,其中男性为3.11%,占第7位,女性为2.34%,占第9位。年平均死 亡率在广东省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3位,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1964~1995年,经统计 共诊治273904例恶性肿瘤,其中鼻咽癌85492例,占所有癌症的31.2%。 【文献概述】 在中医学文献中,没有“鼻明病”之病名,但对“鼻”、“咽”有过不少相关的论述。 灵枢·经脉》日:“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上贯膈、布胁肋,循喉 咙之后,上人顽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按其循行路线,“顽颓”与现代 “鼻咽”的解剖部位相吻合。元代《十四经发挥》一书中,对“顽颡”一词的校注为颜颡 立干过前幢舞贫中木,群文 是软口赢的后露中、“鼻渊”、“控脑砂”、“耳鸣证”、“石疽”、“失荣”等病证的记裁与鼻 咽癌的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如《素问·气厥论》日:“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 俱目。”宋·实汉卿《疮疡全书》提到上石疽,日:“溃即放血,三日内毙。”明·王纶《明 医杂著》中日:“耳鸣证,或鸣其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 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鸣、郁其则壅闭矣。”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曰:“失荣者 …其患多生肩之以上,初起微肿,皮色不变,日久渐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 动,半载一年,方生阴痛,气血渐衰,形容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 熏蒸,昼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溃越坚,犯此俱为不治”。清·高秉钧《疡科心 得集》中载:“失荣者……如虚疾疬瘤之状,按之石硬无情,推之不肯移动,如钉着肌肉者 是也。不寒热,不觉痛,渐渐加大,后遂隐隐疼痛,痛着肌骨、渐渐溃破……随有疮头放血 如喷壶状,超时而止,体怯者,实时而毙。”清·吴谦《医宗金鉴》曰:“鼻窍中时流色黄 浊涕……若久而不愈,鼻中淋沥腥秽血水,头眩虚晕而痛者,必系虫蚀脑也,即名控脑 砂。”“上石疽生于颈项旁,形如桃李,皮色如常,坚硬如石,不痛不热……初小渐大。难 消难溃。既溃难敛。疲顽之证也。”又曰:“失荣耳旁及项间,起如痰核不动坚,皮色如常 日渐大,忧思怒郁火凝然,日久气衰形消瘦,越溃越硬现紫斑,腐蚀浸淫流血水,疮口翻花 治总难。”) 【【病因病机】 鼻咽癌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而外因名由感受时邪热毒、饮食失调所致,内因则 多与情志失调,正气不足有关,现分述如下。 一、热毒蕴肺 肺开窍于鼻,司呼吸,外感风邪热毒,侵袭经络,导致肺络不通,肺气郁闭,气道不 通,则邪火循太阴之经而至鼻,蕴集而成肿块。如《医学准绳六要》中明确指出:“至如酒 客膏粱,辛热炙太过,火邪炎上,孔窍壅塞,则为鼻渊。鼻中浊涕如涌泉,渐变鼻蔑、衄 血,必由上焦积热郁塞已久而生。” 二、肝胆瘀热 足厥阴肝经之脉,循喉咙上入顽颡。情志抑郁,或暴怒伤肝,肝胆火毒上逆,灼津成 ,阻滞经脉,气血失调,瘀血乃生,痰瘀凝结而成肿块。如《素问·气厥论》所述:“胆 多热于脑,则辛頞鼻渊。”《疡科心得集》指出:“失营者由肝阳久郁,恼怒不发,营亏络 古、经道阻滞而成。” 三、痰浊内阻 外受湿邪,或饮食不节,或思虑劳倦,中焦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湿浊内生,凝集成 痰。痰浊内结,阻滞经脉,久而不散,日久肿块乃生。正如《丹溪心法》所说:“痰之为 物,无处不到。”又云:“凡人身上、中、下有结块者,多是痰。” 《医宗必读》云:“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先天不足,禀赋薄弱, 或人到中年,正气渐趋不足,易为邪毒所侵。邪毒入侵机体,邪气久羁,正气耗伤,正不胜 邪,日久渐积而成癌肿。《外证医案汇编》谓:“正气虚则为癌”。 本病之病位在鼻咽部,鼻咽为呼吸之通道,和肺密切相关。肺主气,开窍于鼻,肺气通 于鼻。热邪内蕴于肺脏则致上焦肺气不宣,故见鼻塞、咳嗽;火热上蒸,灼液成痰,痰浊外 世则见鼻涕腥臭;热伤脉络,迫血离经则出现涕血或鼻衄。“肝足厥阴之脉……上入顽颡, 连目系”,若情志内伤,肝郁气逆,热毒内阻,肝胆热毒循经上扰,则可产生头痛、耳鸣耳 聋等少阳经症状。若痰火郁于少阳经脉,阻塞络脉,凝结成块则可致耳前颈项痰核日久渐 大,坚硬如石。然究其发病之根本,则与机体正气衰弱有关,张元素《活法机要》谓:“壮 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说明正气亏虚、痰热 内阻为鼻咽癌的主要病理,其发病与肺、肝、胆功能失调关系密切。

电话:010-82724889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9号 邮编:100700

Copyrights © 1997-2016 CACMS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5563号 技术支持:北京迅联互动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