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五节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为原发于肝细胞或肝内小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常见 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原发性肝癌高发于东南亚、非洲、西太平洋地区,全世界每年新发现肝 癌56.4万,占恶性肿瘤4%,我国肝癌占全世界的40%~50%,发病率约为欧美国家的10 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福建省同安县、江苏启东,男女之比为(3~4):1,年龄以 40-55岁为主。本病主要病理类型可分为巨块型、结节型和弥漫型三类,从组织学上可分 为肝细胞型肝癌、胆管细胞型肝癌、混合型肝癌,另有两种特殊病理类型:一是肝母细胞 瘤,多见于儿童,几乎都不伴有肝硬化,手术切除预后良好;另一种为纤维板层性肝癌,多 见于欧美国家,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好。本病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已得到确认;并 与食物中黄曲霉毒素、亚硝胺类化合物有密切关系;与寄生虫、营养、遗传及免疫功能等因 素有关。肝癌起病隐匿,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出现典型症状和体征而就诊者,多数已为 晚期。肝癌细胞癌转移多通过血行,其次为淋巴,亦有直接蔓延、浸润或种植者。肝癌细脆 进人血窦,然后侵犯门静脉分支或肝静脉分支,并可形成癌栓。肝癌的肝外转移可至肺 骨、淋巴结、胸膜、脑等,通常早期肺转移并无症状,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气急、胸准 时多已属晚期;骨转移常见于脊椎、髂骨、股骨,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痛和功能障砖 脑转移可有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本病恶性程度极高,病程较短,预后十分凶险,在我国 肝癌死亡率为20.37/10万,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2位,其中,肝癌男性死亡率为29.0 10万,女性为11.21/10万,男女比约3:1。 【文献概述】 原发性肝癌在古代中医典籍描述中,类似于“黄疸”、“鼓胀”、“积聚”、“肝积”、“癞 痕”、“暴症”等疾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肝脉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微 缓为水痕痹。”《素问·腹中论》:“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岐伯对曰 名为鼓胀。”宋代《济生方·总论》:“肥气之状,在左胁下,覆大如杯,肥大而似有头足 是为肝积;诊其脉弦而细,其色青,其病两胁下痛,牵引小腹,足寒转筋,男子为积疝,女 子为痕聚。”肝癌病势凶险,亦有“暴症”之称,唐代《外台秘要》指出“暴症”之状 “腹中有物坚如石,痛如刺,昼夜啼呼,不疗之百日死。”“本由脏弱其症暴生,至于成病毙 人则速。”中医学对其病证及预后有较详细的描述,《济生方》谓:“痞气之状留在胃脘,覆 大如杯……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胀,腹满呕泄,足肿肉削。”《诸病源候论》认为: “盘牢不移动者,是癥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行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 中医学对于肝癌病机的描述亦颇为详细,认为原发性肝癌的病因概括起来为外因和内因两方 面,外因为六淫、伤食等邪毒郁积;内因为阴阳气血亏虚、脏腑经络失调,促使邪毒缩聚成 块而形成癌瘤。六淫之中,以湿热郁蒸与肝病关系最密切,故《金匮要略》论“黄疸”病 因谓:“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张氏医通》谓:“嗜酒之人,病腹胀如斗,此得之湿热伤 脾。胃虽受谷,脾不输运,故成痞胀。”《诸病源候论》谓:“癥者,由寒湿失节,致府藏之 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景岳全书》:“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的 人,多有积聚之病。”《活法机要》:“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 有感,皆能成积。”有关治疗的描述,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积聚》日:“治积 之要,在知攻补之宜,而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积聚未久而原气未损者,治不 宜缓,盖缓之则养成其势,反以难制,以其所急在积,速攻可也。若积聚渐久,元气日衰, 此而攻之,则积气本远,攻不易及,胃气切近,先受其伤,愈攻愈虚,则不死于积而死于攻 矣…故凡治虚邪者当以缓治,只官专培腹胃以周甘木, 一、正气亏虚 禀赋薄弱,或后天失养,正气亏虚,不能抵御外邪侵袭;或他病日久,耗伤正气,导致 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脏腑功能紊乱,瘀血留滞不去,而成积聚。 二、情志抑郁 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藏血。《血证论》:“肝属木,木气冲和条达,不致遏 郁,则血脉得畅。”若情志郁怒,不得发泄而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于腹中,日久则变 生积块。 三、饮食不节 饮食不节,过饱或过饥,嗜酒过度,损伤脾胃,脾虚湿困,运化不健,水湿停聚,聚于 腹内,发为鼓胀,久之成瘤块。 四、感受邪毒 本病因正气虚弱,外受毒邪,或食霉变食品,邪郁日久,化毒成瘀,毒瘀内聚,终成 总之,肝癌的主要病因包括素体虚弱、情志抑郁、饮食不节、感受邪毒等。肝为刚脏, 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在病机转化上,与脾胃、肾、胆腑密切相关。肝癌病变过程中每 见肝气郁结、肝盛犯脾而致脾气亏虚;肝郁化火伤阴则肝阴受损,肝肾精血同源,肝阴血亏 耗则连及肾水匮乏;肝与胆相表里,肝气失于疏泄则胆汁排泄不利,胆腑功能失调。肝有主 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肝病多见肝火及肝风等阳亢征象。针对肝癌中肝火内盛的病机 分析,清代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有明确的描述:“肝火燔灼,游行三焦,一身上 下内外皆能为病,难以枚举,如目红颧赤,痉厥狂躁,淋秘疮疡,善饮烦渴,呕吐不寝,上 下血溢皆是。”可见,肝癌病及上、中、下三焦,与脾胃、肾、胆腑关系最为密切,临证施 治,宜时时顾及益脾气、养肝阴、滋肾水以息肝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胁痛 (1)辨胁痛部位:肝癌初起时以气滞为主,多表现为右胁胀闷不适,胁痛隐隐,时有 攻窜,部位不定,尚可放射至右肩背部,随着病情发展,瘀血内停,局部经脉阻滞,则疼痛 固定于右上腹,持久不消 (2)辨胁痛性质:按胁痛性质分,可有刺痛、牵引痛、灼热痛、胀痛、隐痛等。疼痛 轻微,但绵绵不绝,疲劳后可使疼痛加重,喜温喜按者多属血气不荣,肝失濡养所致。而痛 如针刺,局部灼热,触之更甚者应属肝胆湿热、瘀血痹阻等实邪内盛之证。临床辨证宜结合 舌脉,分清虚实。另有骤发之疼痛,即患者突然出现上腹部刀割样或撕裂样剧痛,可伴面色 青紫、汗出如油,此时应警惕肝包膜破裂出血的可能。肝为血府,血为阴,故肝癌疼痛多以 夜间为甚。 2.上腹肿块肝癌肿块的部位均在上腹部,以右上腹为主,可能延及剑突下、左上腹。 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或呈结节状,推之不移,触压肿块可有疼痛。积块形成一 般经历较长的过程,出现之前多见相应部位疼痛,或兼见恶心、呕吐、腹胀及倦怠乏力、胃 纳减退、逐渐消瘦等症状。如清·王清任所说:“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瘀血日久,必损 伤元气。瘀久化热,湿热熏蒸,胆腑气机不利,胆汁外溢于肌肤可形成黄疸。瘀血与寒湿困 结,则水气不通,腹胀如鼓,下肢浮肿难消。 3.腹胀是肝癌的常见症状,临床中要注意分清是气胀、水胀或鼓胀,一般气胀时消 时长,呃逆频频,叩之如鼓,治当健脾理气;水胀则缓慢增长,持续难消,腹如舟状,治以 通利二便为主兼温阳益气;鼓胀则多伴疼痛,固定不移,影响进食,治以软坚散结。 4.纳呆是原发性肝癌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表现为纳谷不香,不欲饮食;口中虽饥, 但食后饱胀;宿食不消,食量减少甚至伴有腹泻,恶心呕吐等。纳呆辨证亦分虚实,食欲减 退,食少不化,大便溏烂多为虚,而能食但腹中饱胀,大便秘结或滞下者则多有实邪。虚证 多因肝气横逆犯脾,脾气亏虚,肝胃失和所致,实邪多见肝胆湿热,阻滞中焦。而临床多见 虚实夹杂之证,可能既有脾虚,又见湿热。治疗时应分清主次,辨证兼顾,方能取效。 5.消瘦常见于晚期肝癌患者,与恶性肿瘤的慢性消耗及肝功能损害影响能量代谢有 关,乃因病久失养,渐至元气亏损,精血虚少,脏腑功能衰退,气血生化乏源,机体失濡养 所致。对于消瘦的肝癌患者应辨顺逆、知病势。如虽见消瘦,但胃气未败,无喘息不续,无 大热不解,则尚属肝损凌脾,能受补益。清·王旭高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曾提出用滋 肝阴、温肝阳、养肝血、益肝气法,使肝脏虚损得以补益。若消瘦日渐,肉脱骨萎,食欲不 振,发热不休,气低声怯,或见鼻衄不止,精神萎靡则属脾肾衰败,预后欠佳。 6.“肝三征”表现为红丝赤缕(蜘蛛痣)、朱砂掌(肝掌)和肝舌(青紫舌)。红丝 赤缕以面部、颈部、上胸部多见;朱砂掌为局限于掌面大小鱼际肌、指间和手指基部的鲜红 色改变:肝舌,包括“肝瘿线”和舌下青筋暴露。肝瘿线为舌体两侧边缘呈紫或青舌色, 成条纹状或不规则形状的斑状瘀点。肝三征的出现为合并肝硬化的表现,中医辨证为肝热 血瘀。 肝癌最常见的四大主症为:右胁疼痛,上腹肿块,食欲不振与全身消瘦。根据肝癌发生 的部位、病程、进展情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二、临床分型 主症:上腹肿块胀顶不适,消瘦乏力,倦怠短气,腹胀纳少,进食后胀甚,口干不喜 饮,大便溏数,小便黄短,甚则出现腹水、黄疸、下肢浮肿,舌质胖,舌苔白,脉弦细。 证候分析:“气号能,运化乏力,湿邪内生,阻滞气机,故见腹胀纳少,进食后胀甚, 不渴,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沉迟。证属脾虚湿聚,瘀毒胶结。治宜健脾温肾,益气退黄。 三、腹水 肝癌出现腹水提示病情严重。肝癌所致的腹水,表现为腹部胀大,皮色苍黄,腹壁青筋 暴露,肝癌腹水具有顽固、量大、反复的特点,属中医“鼓胀”病范畴。《灵枢·水胀》记 载:“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肝、脾、肾功能失调以致气滞、血瘀、水停腹中是形成鼓胀病的主要病机。肝气郁遏日久, 势必木郁克土,脾失健运,水湿不化,阻滞中焦,随体质各异或化寒致寒湿内困,或化热成 湿热蕴结。疾病迁延,累及肾脏。肾阳虚无以温养而致脾肾阳虚证;肾阴虚肝木失荣,可出 现肝肾阴虚证。 1.脾肾阳虚症见腹部胀大,面色苍黄,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舌淡胖,脉沉细者, 治宜健脾温肾,利水解毒。 2.肝肾阴虚症见腹大胀满,或见青筋暴露,面色晦滞,口燥心烦,失眠,牙宣出血, 鼻衄,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肾,利水解毒。 四、神昏 神昏见于晚期肝癌合并肝性脑病者,症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或表情淡漠,语言呆 滞,或烦躁易怒,乱语摸床。 1.肝火焰灼,内扰心神表现为躁狂易怒,面红目赤,甚至骂秽叫嚎,不避亲疏,不 食不寐,小便黄赤而短,或伴皮下出血点,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治宜清肝凉血,镇心 涤痰。 2.心肝血虚,清窍失养临证见精神疲倦,多言善惊,时而烦躁,时而呆滞少语、形 体消瘦,舌红苔少或无苔,或为“镜面舌”,脉细数。治宜养心安神,调肝活血。 闲副。忽凶計限,大量血出,血出繁薄期s租长一 【中医临床特色】 中医肿瘤学认为肝癌是一种以局部病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多因慢性肝炎、肝硬 化致瘀毒内聚、肝郁脾虚,而肝功能损害(瘀毒、脾虚)既是疾病的演变结果,也是影响 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针对肝癌的发病机理,结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的治疗 优势,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研究所开展大肝癌保肝抑瘤的临床研究,其研究为观察口服 参桃软肝丸合羟基喜树碱(HCPT)介入治疗52例中晚期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将85例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33例,治疗组口服参桃软肝丸合肝动脉插管局部灌注HCPT; 对照组以肝癌介入的常规疗法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作为标准对照。结果两组瘤体均有所缩 小(P>0.05);中位生存期治疗组为326天,对照组为262天,0.5年、1年及2年生存率 治疗组分别为80.95%、41.39%、12.42%,对照组分别为64.29%、25.00%、8.33%,两 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就临床证型而言,肝盛脾虚型预后最好,肝热血瘀型次 之,肝肾阴虚型最差。结果使不能介人治疗的大肝癌变为可以介人治疗,并减少介人后的肝 损害,提高肝癌的治疗效果,延长存活时间。 周岱翰单用中医药治疗1例肝癌,存活10年以上,病例如下:黄某,男,52岁,于 1997年3月6日以“消瘦半年,黄疸2月余”就诊,患者有肝炎及肝硬化病史,半年前, 渐觉纳呆,体重减轻约3~4kg,3个月前在某医院诊为原发性肝癌并切除肝右叶肿瘤,术后 1个月出现尿黄、目黄,遂求诊,症见:身黄尿黄,消瘦倦怠,口苦纳呆,大便干,舌暗 红,苔薄黄干,脉弦黄。外院B超检查示:肝右叶近肝门区肿物2.6cm×2.3cm。肝功能损 害,直接、间接胆红素、胆汁酸明显升高,AFP达1580ng/ml。中医诊断:黄疸,肝积,证 属湿热蕴结,肝盛脾虚。治宜清肝解毒,利胆退黄。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加减。处方:茵陈 蒿、党参各20g,栀子、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各15g,大黄12g,半枝莲、溪黄草各 30g。二诊时,患者倦怠减轻,胃纳稍增,仍恶油腻,尿色转淡,大便溏,烦躁口苦,夜寐 不宁,舌苔薄黄,脉弦数。证属湿热互结,肝郁气滞,以清肝解郁,祛湿利胆为法,方用茵 陈蒿汤合小柴胡汤,并加半枝莲、溪黄草清泻肝火。1个月后三诊:患者诉原手术医院B超 示肝右叶肿物1.8cm×1.5cm,肝功能好转,AFP下降至530ng/ml,体重较初诊时增加 2.5kg。现口苦尿黄,胃纳、睡眠佳,眼圈黧黑,大便略干,舌红绛,苔少,脉弦滑略数。 证属湿热未除,肝热血瘀。用茵陈五苓散合下瘀血汤加白术、白芍、茯苓、猪苓、半枝莲、 仙鹤草。四诊诉服上药后大便稍溏,但便后惬意,溺黄减轻,胃纳稍减,睡眠欠安,口干不 喜饮,眼下黧黑减轻,舌绛苔白,脉弦细,证属肝盛脾虚。治宜清肝利胆,健脾祛湿,用茵 陈蒿汤合小柴胡汤加减。五诊:患者诉复查肝右叶占位已全消失,AFP106ng/ml,身体稍虚 弱,胃纳少,嘱其继续中药治疗,同时嘱加食物疗法,如西洋参炖鸡及全鳖猪骨薏苡仁汤或 服全鳖、猪骨煲半枝莲之属。1998年7月10日来谢,无不适症状,外院影像学、肝功能、 AFP皆在正常范围,已恢复工作,每月自行配服首诊时的茵陈五苓散加减方1周。随访10 年,患者现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