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七节 胰 腺 癌 胰腺癌是发生于胰腺本身的癌肿,是一种临床表现隐匿、发病迅速、预后不良的消 统恶性肿瘤。近年来,胰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增加趋势。在美国,2006年 人数达33730人,死亡人数达32300人,死亡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我国胰腺瘤 病率也呈上升趋势,20年间约增长6倍,据保守估计,每年发病人数已达75000人。 也区的胰腺癌发病率从1972-1974年间的4.0/10万(男)、3.2/10万(女)上升 996~1999年间的6.9/10万(男)、4.9/10万(女),分别上升了72.2%和56.2%。 高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吸烟、饮食、慢性胰腺炎、糖尿病、胃溃疡和胃切除术 基切除术和胆石症、环墙污染、溃传因素、基因异常等因素有关。胰腺癌的发病机制也 分明确,目前研究认为癌基因、抑癌基因、细胞凋亡、端粒酶在胰腺癌的发生中起重 用。胰腺癌大多起源于导管系统,起源于腺泡的大约为1%,发生于胰头者约60%~7 夷体约5%~10%,胰尾约10%~15%,全胰癌约5%。由于发病隐匿,侵袭性强,胰 的手术切除率仅15%左右。根治性手术后5年生存率也仅19%~24%。而大多数病例 时已届晚期,现代医学如放化疗、内分泌、免疫治疗等疗效有限。胰腺癌总体5年生存 1%~4%左右,是预后最差的癌肿之一。 【文献概述】 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无“胰腺”这一脏器名称,对胰腺解剖位置的认识经历了一个 到有,从模糊到部分清晰的过程。早在公元初期,就有古代文献从形态结构的角度对脾 描沐,其中句括了现代解剖学中的脾脏和胰腺。如《难经·四十二难》日:“脾重二 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一般认为,“散膏”就是现代解剖学所说的 宋、金、元时期,一些文献论述了胰腺的形态与位置,与现代解剖学较为接近,但仍以 替或概括了胰腺。如李东垣所著《脾胃论》认为:“脾长一尺掩太仓。”《十四经发挥 “脾广三寸,长五寸,掩手太仓,附着于脊之第十一椎。”虽其描述还不够确切,但 医胰腺解剖学的起步。清代,中医解剖学有了新的发展,胰腺的概念也较前清晰。例如 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中记载:“津管一物,最难查看,因上有总提遮盖,总提俗名胰 子,其体长于竞门之右,幽门之左,正盖津门,总提下前连气府,接小肠”;“胃外津门左 名总提,肝连于其上”;“此是膈膜以下,总提连贯胃肝大小肠之体质”。首次提出了胰腺 名称,详细描述了胰腺的解剖位置及其邻近器官。 中医学古籍中并无“胰腺癌”一词的记载,然而类似胰腺癌的临床表现散见于历代文 献“伏梁”、“积聚”、“癥痕”、“黄疸”等篇章之中。 早在《素问·腹中论》中已有描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病 名日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难经·五十六难》谓:“心之积名日伏梁,起脐 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济生方》中载:“犹梁之横架于胸膈者,是为心积。其 病腹热面赤,咽干心烦,甚则吐血,令人食少肌瘦。”“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 痈。”“居脐上为逆。”等等。可见“伏梁”的部位、主要证候特点符合上腹部肝、胃、胰腺 等肿瘤出现腹块的情况。 积聚、癥痕的表现也与胰腺癌的症状十分相似。如《灵枢·百病始生》曰:“其着于膂 ,在肠后者,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难经·五十六难》载:“肝之积,名 日肥气,在左胁下如覆杯,有头足久不愈,令人发咳逆”,“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 覆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外台秘要》描述:“心腹积 聚,日久癥癖,块大如杯碗,黄疸,宿食朝起呕吐,支满上气,时时腹痛,心下坚结,上来 抢心,傍攻两胁,彻背连胸。”《圣济总录》记载:“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 有癥也……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瘦而腹大……至死不治。”这些描述与胰腺 痛出现腹痛、腹块、背痛、腹胀、巩膜皮肤黄染等症状非常相似。 《伤寒论》里的“结胸”、“膈痛”、“心痛”、“黄疸”之类疾病,论述与胰腺癌的上腹 肿块、腹痛、黄疸、腹水、消瘦及恶病质相似,都可能包括胰腺癌的病变。 现代医学对胰腺癌的各种症状的发生率进行了较好的研究,为中医证候的总结提供了依 据。胰腺癌最常见的症状为黄疸、腹痛、消瘦等。笔者总结134例病理确诊的中晚期胰腺 痛、常见症状及其发生频率依次为:上腹或腰背疼痛70.9%、消瘦60.4%、胃纳减退 54.4%、腹部饱胀不适44.8%、黄疸20.9%、便秘15.6%、腹泻11.9%、恶心呕吐 10.4%、腹部包块10.4%、腹水9.7%、发热9.0%等。这些症状在以上的中医证候中几乎 都已囊括,说明中医学虽未明确提出胰腺癌这一概念,但对其临床证候的观察比较细致 全面。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于癥痕、积聚、胃脘痛、黄疸等与胰腺癌相关病证的病因病机论述非常丰 富。归纳起来大约三个方面:外因包括风、寒、热、湿、燥等;内因如七情内伤、饮食不调 等:体质因素主要指年老体虚、脾肾亏虚等。 王清任观察了胰腺的解剖位置及其邻近器官,认为胰腺与肝脏、脾脏在生理功能与病机 方面互相关联。气机不畅,肝郁脾虚,水湿困滞,郁久化热,湿热蕴结,日久成毒,脾胃湿 热熏蒸肝胆而一身面目俱黄;情志郁怒,肝气郁结,或饮食不节,或过食厚味,而致脾失运 七,纬/病流,死放屏脾瘀结:或有毒紊郁热,耗阴伤血,阴虚内热,热毒迫血妄行。生 为系统的观点为后世诊洽胰腺瘤提供了中医理论基础。 当代的各家对于胰腺癌的病因病机认识亦有颇多论述,但并未脱离古代认识范畴,如 癌多为肝脾两伤,湿热瘀毒互结引起;七情郁结或饮食失调,久而肝脾受损,脏腑失 受阻,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所致;气血、痰、食郁结,积聚壅滞而成病;后天失养, 失通,七情郁结,而后气虚而郁,胆汁排泄受阻,以致出现阴阳气血逆乱,气滞血赛与 点管廊管,_取 “旅结,心脾实热。上述各种认识可能由于病例较少或缺乏系生 点结方代医家对胰腺癌的论述,可以认为,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 开究而欠全面。 :内因包括七情失调,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有余便是火”;以及寒温不调,饮食 ,恣食肥腻、醇酒厚味等,损伤脾胃,脾虚生湿,湿郁化热,热毒内蓄。外因为外邪中 兑拭毒邪首接侵人人体。内、外因所致湿、热、毒邪互结,久之积而成癌。而胰腺癌发 胰腺癌的常见症状多由湿热内盛引起,或为湿热毒聚所致。《金匮要略·黄疸病 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指出湿邪是黄疸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圣济总录 黄抟门》认为:“风湿所搏,热气郁蒸,所以发生为黄疸。”由于气化不利,湿阻中焦 显热交蒸,以致肝胆疏泄功能失司,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生黄 应。《金匮要略·虚劳病》描述患者因内有干血,日久而成“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 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虚劳病的表现,类似胰腺癌晚期症状的描述。隋·巢 元方《诸病源候论》日:“积聚……致脏腑元气虚弱,而饮食不消……若积引岁月,人 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 胃肠道症状乃是湿热困郁后造成的一系列继发表现。脾胃乃人体“后天之本”,为水谷 运化、阴阳升降之枢纽。由于湿邪易致脾虚,热邪可导致胃热,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出 现运化失常的病证。脾虚不运,故纳差食少,湿浊趋下则大便溏泄,升降失常,气机失调则 脘痞腹胀,浊气上逆故恶心呕吐。腹水的产生亦与本病有关。《医门法律》记载:“凡有豪 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日积月累,腹大如箕瓮,是名单腹胀。”《张氏医通》认 为:“此得之湿热伤脾,胃虽受谷,脾不运输,故成痞胀。” 胰腺癌的起病和发展特点与湿、热、毒邪的致病特点相符。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甚 火热为患,多表现亢盛炎上的性质,以发病急、变化快为特点。毒性猛烈,“夫毒者,皆五 行标盛暴烈之气所为也”。内生热毒之邪,虽无外感疫毒之传染性,然其致病亦多具有发病 急、症危重、变证多的特点,符合我们临床所见胰腺癌的进展迅速,发病后生存期短的特 征。湿性潮湿、黏滞、重浊、胶着,湿邪蕴热,黏滞难化,可如薛生白所言的“热得湿而 愈炽,湿得热而愈横”,进一步造成病情危重错综复杂的局面。而热毒耗气伤阴,瘀血晨 痰,损伤脏腑,久滞人络,形成邪留不去、正气内耗、顽固不化的局面,导致病情迁延日 久,缠绵难愈。胰腺癌患者病情反复多变,手术切除后的复发、转移率高,晚期患者病情表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胰腺癌虽由湿、热、毒邪为 患,但正邪双方的激烈斗争,往往会表现出实中夹虚、虚中夹实的局面,特别在晚期患者中 尤其多见。所谓“虚”,主要表现为湿热化燥,邪入营血,津液未复的证候。如发热、短气 乏力、口渴多汗、唇齿干燥的气阴两亏之证,故在治疗中亦需经常注意。由此可见,中医所 认识的胰腺癌的临床表现,均与“湿、热、毒”邪的形成密切相关,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的 关键环节,“湿热毒聚”是对胰腺癌关键病机的高度概括。现将胰腺癌的病因病机归纳如 下图。 病因 外邪 饮食不节、不洁 七情所伤 运化失司 气机不畅 湿郁化热 机体受损期 热 湿 :热盛 湿盛 毒 癌前病变 聚 早期 中期 胰腺癌 晦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