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四节直肠癌 直肠癌是指直肠齿状线以上到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部长约12~15cm肠管发生的癌, 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占大肠癌的60%~75%,以大便习惯改变、黏液血便为主 要症状。发病率高,在我国占全身癌肿第3位,英、美等国更多见,占第2位,每年约有 4万~5万人死于此病。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但40岁以下也不少见。男女比例为 (2~3):1。癌肿在直肠部多在下2/3部位,大部分通过直肠指检可扪及。但癌肿初起 缺乏明显症状,待增大溃破后出血,黏液血便又易与内痔出血、菌痢等疾病相混淆,容 易误诊。高脂低纤维饮食、炎症性肠病、直肠息肉、血吸虫病等都是直肠癌的危险因素。 直肠癌常见组织学类型有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未分 化癌、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等。要提高直肠癌手术根治率和生存期,关键在于早期诊断 和早期合理治疗。据文献报道DukesA期5年生存率为98.5%,B期为68.3%,C期为 39.6%,D期为10.2%。 【文献概述】 直肠癌属中医文献中“脏毒”、“锁肛痔”等范畴。《血证论》云:“脏毒者,肛门硬 肿,疼痛流血。”明代《外科正宗》云:“夫脏毒者,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毒流注肛 结成肿块”,“其患痛连小腹,肛门坠重,二便乖违,或泻或秘,肛门内蚀,串烂经络,污 水流通大孔,无奈饮食不餐,作渴之甚,凡犯此未得见其有生。”指出了直肠癌的病因病机 和主要症状。宝汉卿《疮疡经验全书》日:“脏毒者……或饮醇戾之酒,或食五辛炙博等 味,蓄毒在内,流积为痛”,“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丹溪心法》云:“坐卧湿地 醉饮房劳,生冷停寒,酒面积热,以致荣血失道,渗人大肠,此肠风脏毒之所由作也。”指 出了其病因。《外科大成》记载:“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蛇,里急后重 粪便细而带扁,时流臭水……”对直肠癌的症状做了描述。《外台秘要·卷十二·疗癖方 云:“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提出了内治、外治相结合治疗直肠癌。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可概括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和情志失调;外因包括感 受外邪、饮食不慎和环境因素。 一、饮食因素 嗜食肥甘厚味、辛辣炙烤之品,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水湿不化,熏蒸日久,致湿热内 生,毒邪蕴结肠道,结而为肿。清代吴谦的《医宗金鉴》描述脏毒:“此症有内外阴阳之 别,发于外者,由醇酒厚味,勤劳辛苦,蕴注于肛门,两旁肿突,形如桃李,大便秘结,小 水短赤,甚者肛门重坠紧闭,下气不通,刺痛如锥……发于内者,兼阴虚湿热下注肛门,内 结蕴肿,刺痛如椎。” 二、情志因素 肝气郁结,乘脾犯胃,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和运化功能,而使病理产物堆积,日久成瘤。 如《外科正宗·脏毒论》指出:“又有生平性情暴急,纵食膏粱或兼补术,蕴毒结于脏腑, 炎热流注肛门,结而为肿。’ 三、素体因素 年老体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正气亏虚,复感外邪,下注浸淫肠道,湿毒 瘀血凝滞,终成癌肿。正如《景岳全书·积聚篇》提及“凡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 有积聚之病,盖脾虚则中焦不运,肾虚则下焦不化,正气不行则邪滞得以居之。” 四、外邪因素 久坐湿地,寒温失节,湿邪侵淫肠道;外邪损伤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气滞血 瘀,结于肠道,与外邪相搏结;或起居不慎,感受外邪,影响脾胃气机及运化,湿毒瘀邪滞 肠道,发而为本病。《灵枢·百病始生》:“积之所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灵枢 针论》:“四时八风客于经脉之中,为瘤病者也。” 本病病位在大肠,以正虚为本,湿、毒、瘀为标,虚实夹杂而致病;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直肠癌早期可见直肠黏膜突起小硬结或无症状,随着癌肿逐渐增大,可 生一系列症状,直肠肿瘤一般进展较慢,自发病到出现明显症状大约需半年以上。 (1)便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便血多为红色或暗红色,也可为黏液血便,或脓 血便,有时伴有血块或坏死组织,呈持续性。 (2)大便习惯改变:肿瘤及其分泌物可产生肠道刺激症状,出现便意频繁,排便不尽 感,里急后重等,但排出物多是黏液脓血状物,次数逐渐增多,大便习惯改变。如果出现肠 道狭窄及梗阻现象则大便变细、排便困难、便秘、腹胀及疼痛。 (3)局部症状:直肠下段癌如浸润肛管部可引起局部疼痛,如累及肛管括约肌则可引 起肛门失禁。而肠梗阻患者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有时可打及条索状肿块。 (4)其他:直肠癌晚期如浸润其他脏器及组织,可引起该处病变症状;侵犯骶神经丛 可使骶部及会阴部疼痛;侵犯膀胱、尿道可引起膀胱直肠瘘、尿道直肠瘘,女性可引起阴道 直肠瘘;肝转移后可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症状可有贫血、消瘦等恶病质 表现。 2.直肠指检多可扪及距肛门7~8cm以内的直肠内不规则肿块,有时指套可有血染或 脓血,约95%的直肠癌可于指检时发现,对早期诊断直肠癌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可转。等郑前 3.实验室检查 (1)大便潜血实验:直肠癌患者最常见便血,故大便潜血常可见阳性。 (2)血癌胚抗原检查,痛胚抗原检查无特异性诊断价值,主要用于推断预后、评价疗 效及监测复发。 4.内镜直肠镜、硬管乙状结肠镜一般可以检查全直肠的病变情况,并对所见病处进 行活检,以确定诊断。 5.影像学诊断 钡剂灌肠检查可发现肠腔狭窄或钡影残缺等。CT、MRI、腔内B超可 了解直肠癌浸润情况。CT、MRI可直接观察肿瘤是否侵犯盆腔肌肉、膀胱、前列腺等 般直肠癌术后3个月可作盆腔CT、MRI检查,以便日后随访对比。准NE通则垂不 肠癌肠壁内、外浸润深度。 6. 细胞学、病理学必断 此为金标准。直肠筋同其他哥性肿得一伴,必须有病理学或 胞学检奋证据才能确诊。 (1)成常5施孽豫金:可采用直肠冲洗、直肠镜下副取、肛门直肠教失处指给途片作 (2)病缝意,金、士首防镜、乙状结肠镜通过对肉眼所见病杜进行活检。 二、鉴别诊断 锁肛痔主要应与内痔、息肉、肛漏等直肠良性疾病鉴别。 1.内痔古代认为本病的发生,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酒色过度,湿热内生,下 注大肠所致;或因久泻久痢,久坐久立,久忍大便,妇女妊娠而引起阴阳不和,关格壅塞, 经脉流溢,渗漏肠间,以致冲发为痔,或因外感风、湿、燥、热之邪下冲肛门所致;或因内 伤七情,热毒蕴积,气血壅滞下坠,经络不通而瘀滞结聚于肛门,以致冲突为痔。《外科大 成·痔疮》中说:“内痔在肛门之里,大便则出血如箭,解毕用手按,良久方人。”指出内 痔以出血和脱出为主要症状,多为无痛软性肿块,肛门检查可见齿状线上黏膜半球状隆起、 充血,质地不硬,无凹凸不平或菜花样改变。长期反复出血,可引起严重的贫血。 2.直肠息肉属于中医“息肉痔”范畴,本病多因湿热下注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 经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多见于儿童,多为单个,有长蒂,表面光滑,可活动。临床 上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外,小的能自行还纳,大 的需用手推回。而多发性息肉常伴腹痛、大便带血或血液与黏液相混。 3.肛漏属于古代文献之“痔瘘”、“漏疮”,主要指直肠与周围皮肤相通形成瘘管, 表现为反复流脓、疼痛、瘙痒。本病的发生,为肛门直肠周围痈疽溃后久不收口,湿热余毒 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所致;或因脾肺肾三脏亏损,或因肛裂损伤感染而生。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直肠癌临床以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随着肿瘤的增长、浸润,可出现便意频 繁,肛门疼痛,大便失禁,甚至便秘不通,尿意频繁,大肉消脱等。辨证论治时,首先应当 辨证之虚实寒热。概而言之,色暗红或解黏液脓血便或下痢赤白,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便 臭难闻,腹痛拒按,多为实证、热证;病程日久,则症见肛门坠胀,便下血色淡红,面色无 华,气短乏力,腹痛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多属虚证、寒证。在病程变化过程中,多有 兼夹,且多为虚实夹杂、寒热并现之证,临证当四诊合参,细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