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三节 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又称子宫颈浸润癌,是指子宫颈上皮细胞发生癌变,并穿透基底膜浸润间质组 织,是全世界妇女最常见的恶性生殖道肿瘤。在经济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妇女中其发病率居第 1位,而在发达国家妇女中其发病率远低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居第4位。在我 国近20年来由于肿瘤三级预防的广泛开展,妇女卫生状况的改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仍 在妇女生殖器恶性肿瘤中居首位。人乳头瘤状病毒(HPV)感染、单纯疱疹Ⅱ型病毒 (HSV-Ⅱ)感染、性生活过早、性混乱、早育、多产、吸烟等是宫颈癌发病的危险因素。 常见组织病理类型以鳞状细胞癌多见,其次是腺癌。据资料统计,鳞癌占70%左右,腺癌 占20%左右,腺鳞癌及其他类型如未分化癌、恶性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等占10%左右。 由于治疗技术的提高及方法的改进,子宫颈癌总的5年生存率已达60%~65%,其死亡率 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10/10万左右下降至90年代的3/10万~4/10万。子宫颈癌未能适当 治疗仅能存活2~5年。目前宫颈癌的治疗,多采用中药协同手术、化疗、放疗相结合,取 得满意疗效,早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95%~100%,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40%~ 73%。宫颈癌的转移途径主要是直接蔓延和淋巴转移,肿瘤直接向邻近组织和器官蔓延,侵 犯宫体、两侧宫旁、盆壁、阴道,晚期也可侵犯结肠和直肠。淋巴转移,肿瘤可转移至团 孔、警内外淋巴结,警总、腹主动脉旁,腹股沟深部等淋巴结,晚期可见锁骨上淋巴结转 移。血行转移较少见。盆腔、子官残端是官颈癌易复发的部位。本病的预后主要与临床分 期、肿瘤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治疗方法等因素有笑。 【文献概述】 中医学虽无宫颈癌的病名,但类似宫颈癌症状的记载,则散见于历代文献中。可归属于 中医的“带下病”、“崩中”等范畴。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带下病者,由劳伤血气,损伤冲脉任脉,致令 其血与秽液相兼带而下也。”“崩中之病,是伤冲任之脉,冲任气虚,不能统治经血,故忽 然崩下……伤损之人,五脏皆虚者,故五色随崩俱下。”“若经血未尽而合阴阳,即令妇人 血脉挛急,小腹重急支满……结牢恶血不除,月水不时,或月前或月后,因生积聚,如怀 胎状。” 清·傅青主在《傅青主女科》中则把带下分为“白带”、“青带”、“黄带”、“黑带”、 “赤带”进行辨证施治。 金·李东垣指出:“妇人崩中者,由脏腑损伤冲任二脉,气血俱虚故也。二脉为经脉之 海,血气之行,外循经络,内荣脏腑。若劳动过极,脏腑俱伤,冲任之气虚不能制约其经 血,故忽然而下,谓之崩中暴下。” 明·张景岳《妇人规》更提出“交接出血而痛”,这与现代医学描述宫颈癌的主症之一 接触性出血”相一致。由于本病与冲任密切相关,冲任之脉系于肝肾,冲为血海,故辨治 与肝、脾、肾三脏密切相关。“凡妇人交接即出血者,多由阴气薄弱,肾之不固,或阴分有 火而然。若脾虚气陷,不能摄血者,宜补中益气汤,或补阴益气煎;若脾肾虚弱,阴气不固 者,宜寿脾煎、归脾汤;若肝肾阴虚不守者,宜固阴煎;若阴火动血者,宜保阴煎。” 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提到:“妇人之病,因虚,积 冷,结气……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 神。”并认识到性生活不洁可导致此病的发生。 宋·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亦云:“妇人脏腑调和,经脉循环,则月水以时而无 病。若乘外邪而合阴阳,则小腹胸胁腰背相引而痛,月事不调,阴中肿胀,小便淋沥,面色 黄黑,则生瘤矣。” 【病因病机】 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七情所伤,肝郁气滞,怒伤肝,优思伤脾, 泄失常,五脏气血乘逆而瘀滞;冲任损伤,肝脾肾诸脏虚损为内因,肝藏血,主疏泻, 头职带漏淋沥。肝肾阴虚,虚火妄动,而生崩漏;外受湿热,或湿郁化热,或积冷结气 *伤络,郁阻胞络所致。也可因先天肾气不足,或后天损伤肾气,导致肾虚而影响评任或 能。.故本病病机以正虚冲任失调为本,湿热瘀毒聚而成。 一、七情所伤 七情过极,导致五脏气血乘逆,如怒则伤肝,忧思伤脾,因情志疏泄失常,以致气滞6 瘀,久而成癥痕之证。 二、素体亏虚 禀赋不足或精血不足,冲任诸脉失于调养;或因阴虚而产生内热,虚火妄动,脉络受 损,致交接出血,而生崩漏。 三、外感六淫 外感湿热瘀毒之邪,或湿邪郁久化热,或久遏成毒,湿热下注,而成崩漏带下之证。 本病的发病由脾湿、肝郁、肾虚,脏腑功能亏损,致冲任失倜,督带失约而成。《内 经》云:“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痕聚”;“盖冲任失调,督脉失司,带脉不固,因而带下”。 因肝郁气滞,或脾虚湿盛,或肾虚不固,皆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临证时,应明辨虚实,分清 旺腑,或疏肝理气,或健脾祛湿,或补肾固涩,或清利湿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舌苔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或涩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舌质红,苔 腻,脉滑数或弦数为肝经湿热,毒蕴下焦;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或弦细而涩为肝肾阴 虚,瘀毒内蕴。 2.辨标本局部临床表现为出血、带下,多为标;以肝肾亏虚,冲任失调为本。 【中医临床特色】 中医中药对子宫颈癌有较好的疗效,辨证论治内服中药配合局部外用中药进行治疗是中 医药治疗本病的一大特色,对于早期子宫颈癌效果尤佳。外治法可直接作用于肿瘤局部,使 中瘤凝固、坏死、溶解、脱落,起着圆锥形筒状切除的作用,能使绝大部分早期子宫颈癌患 者获得近期治愈的效果。另外,外治法还可缓解宫颈水肿,减少或控制出血,抑制局部感 染,促进肿瘤溃烂面愈合,便于手术操作。因此外治法可用于保守治疗和改善放疗患者临床 症状,减轻痛苦,同时也可作为宫颈癌的术前准备用药。临床上应用可以中药制成的栓剂 (如麝胆栓)、杆(三品杆)、饼(三品饼药物制成饼状)、钉(催脱钉)及膏状制剂(如 0%蟾蜍软膏)敷贴于子宫颈部,或插置于子宫颈管。目前已有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其有 效性和安全性,如国内采用杨氏创建的三品一条枪锥切治疗早期宫颈癌268例,全部获近期 治愈,随访达5~10年以上208例,5年治愈率100%,随访达10年以上117例,10年治愈 率100%。用中药锥切疗法经宫颈缩复后宫颈刮片都未见癌残存,疗效显著,同时实验研究 证实无毒副作用,对心、肝、肾无损害。因此,中药外治法具有疗效高,毒副作用少,能保 持患者生理与生育功能,病人容易接受,方法简便易行,费用低廉的特点,在治疗早期宫颈 癌中有广阔的前景,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