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北京海淀中医疑难病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2-04-22
第四节纵隔肿瘤 纵隔位于胸廓中央,两肺之间,内有许多重要器官,如大血管、气管、心包、食管、胸 腺及大量脂肪、神经和淋巴管等组织。因其先天发育过程异常或后天囊肿、肿瘤形成,就成 为纵隔肿瘤。纵隔肿瘤有原发和转移、良性和恶性、实质性和囊性之分。原发性纵隔肿瘤起 源于纵隔,比较少见。包括胸腺瘤、胸内甲状腺瘤、淋巴肉瘤、恶性淋巴瘤、脂肪瘤、神经 源性肿瘤等,以良性者居多。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可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 有发热、淋巴结肿大、上腔静脉综合征等方面异常。不同的纵隔肿瘤又有其不同的临床表 现。近年来,纵隔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所增加。综合国内外的报道,最常见的纵隔 肿瘤是神经源性肿瘤、畸胎类肿瘤和胸腺瘤。任何年龄均可发生,但发病就诊年龄多在30~ 60岁。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好发于不同的年龄组。如畸胎瘤常见于30岁以下的青壮年,胸 内甲状腺瘤常见于50岁左右的中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但畸胎类肿瘤和胸内甲状腺瘤女 性占多数,支气管囊肿和心包囊肿男性较常见。每种类型的纵隔肿瘤均有其好发部位,如胸 腺肿瘤、畸胎类肿瘤好发于前纵隔,淋巴瘤、支气管或心包囊肿常见于中纵隔,后纵隔以神 经源性肿瘤最常见。纵隔肿瘤的转移以直接侵犯邻近组织如肺、肋骨、胸椎等多见。良性纵 隔肿瘤预后好,与其他脏器的癌症相比即使是恶性的胸腺瘤预后也较好。由于化学疗法和放 疗的讲步,恶性淋巴瘤和恶性胚细胞性肿瘤的预后已有所改善。 中医历代文献中,讲无纵隔肿瘤计词?,但根据其症法、体征等临床表现,属“胸痹” 喘证”、“咳嗽”、“肺积”、“息责”等。(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旺所生,聚者, 六晦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蒿其静, 处。脂指出纵隔肿瘤有胸骨后疼痛的症状《中藏经》:“结作寝瘤,陷作痈疽,盛而为喘, 减而为枯。”与胸内甲状腺瘤相近。《素问·奇病论):“帝 ,是为何病?岐伯日:病名日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 也。”《济生方》说息贲之状,在右胁下,覆大如杯,喘息奔溢,是为肺积;诊其脉浮而 毛,其色白,其病气逆背痛,少气喜忘,日瞑肤寒,皮中时痛,或如虱喙,或如针刺。”与 肺积(现代医学中的肺癌及纵隔肿瘤)之病名及症状类似。张仲景指出:“劳咳、声哑、声 不能出或喘息有促者此肺脏败也,必死。”与纵隔肿瘤或肺癌引起纵隔淋巴结肿大、压迫 喉返神经所致声音嘶哑是相吻合的,并指出这类疾病预后差。 不品病因病机】不眼补来因书内各 水,味不要户,用受器根,碾间骨为, 文用纵隔肿瘤的发生,多由正气亏虚、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导致痰凝、气滞、血瘀,结 于胸中发为本病,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正气虚弱 人体正气虚弱,素体阳虚,辛劳过度,则胸阳不展,阴寒之邪乘虚而入;或外寒侵袭, 致胸阳痹阻,气机不畅,积久而成为肿瘤。如《诸病源候论》云:“积聚者,由阴阳不和 脏腑虚弱,受于风邪,搏于脏腑之气所为也。”《医宗必读·积聚篇》也说:“积之成也,正 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明确指出外因(邪气)是通过内因(正虚)而致癌的。 天司近常昆野长育父天犬其因。馨管巴彬味登韩,部留量大赵嘉 二、情志内伤 企封囊味卦更实,封恶味封身,锌味父凤自靡帆副股。配朝副腿长 情志不遂,七情失节,导致人体气机升降失常,血液及津液运行不畅,日久形成肿块。 溪心法》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是集量相副爬的同不常民面式李孤合装相韩望土,大机犬巴精,共安常 三、痰油凝聚 一死随代内国合宗。部讽育率白弧灭率麻父的州卦恶副展,来平设气 0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有形之痰略吐可见,无形之痰停于经络,其随气行, 无处不到。痰阻气机,血行不畅,脉络壅滞,痰浊与气血相搏结,乃成本病。朱丹溪曾经指 出:“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 d酔朝翻的g类怦み。贝常好卦畏朝囊应小味州囊普学支,黄走己当 四、瘀血阻滞 干贝常朝羹时小她管宇支,自巴桥,飘 干贫我鼠州类创商▁配机身 血液运行障碍,影响脏腑功能,郁结日久,结成肿块。元代滑寿《难经本义》谓:“积 蓄也,言血脉不行,蓄积而成病也。” 归纳起来,其主要病机为胸阳不足,痰浊气血瘀阻于胸中,结成瘤块,或心肺气虚,气 血运行无力,瘀血停聚,痰浊内生,结于胸中,发为本病。主要以咳嗽、呼吸困难及胸痛等 为主要症状。其病位在胸膈(肺),与脾、肾密切相关。张景岳指出:“咳症虽多,无非肺 病。”《医学三字经·咳嗽》说:“肺为五脏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 气,病气干之呛而咳矣。”指出不论何种原因导致的咳嗽,均与肺脏相关。脾与肺关系密 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若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上渍犯肺,气滞痰瘀,日久 结为积块。肺为气之本,肾为气之根,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久病伤肾,肾虚气逆亦发为 咳、喘。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原发性纵隔肿瘤患者约40%无明显的症状,多从常规胸片发现。另外 %有症状的患者多与病变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结构有关,或为原发肿瘤伴有的全身综合 。临床常见的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乏力、吞咽困难、体重下降及盗汗等。体检 发热、淋巴结肿大、喘鸣、上腔静脉综合征、声带麻痹、霍纳综合征及神经学方面异常。 体到不同的纵隔肿瘤又有其不同的临床症状。 2.影像学诊断放射影像学对纵隔肿瘤的诊断及定位非常重要。标准的后前位及侧位 匈片是检查纵隔肿块的基本方法,可了解到肿块的部位和基本性质,若能对照以往的胸片则 有帮助。CT检查则能进一步明确肿物的部位、范围、大小、轮廓、密度等,并能准确反 央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是肿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助于估计手术切除的可能性与危险 生。MRI亦有较好的分辨性,可做冠状面和矢状面成像,在显示纵隔病变与血管性病变、鉴 引横膈上下病变有优势。 3.细胞学、病理学诊断经各种非损伤性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纵隔肿块,则需要作 舌检或探查手术以明确诊断并作为治疗的依据。针吸活检、纵隔镜检查、胸腔镜检查及手术 探查都是取得病理学诊断依据的方法,可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方法。 二、鉴别诊断 1.主动脉瘤纵隔肿瘤需与胸部主动脉瘤鉴别。主动脉瘤多见于40岁以上,有高血压 病史的患者,在体检时可听到血管杂音,透视时可见搏动性肿块阴影,在瘤的边缘有时可见 到钙化斑。超声、CT及MRI可鉴别。 2.纵隔淋巴结转移瘤多继发于肺、胃肠道、肾、睾丸、宫颈、乳腺癌等恶性肿瘤, 可同时伴有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多见中纵隔块影,可呈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 则,密度均匀,边缘锐利。 3.纵隔淋巴结结核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可伴有低热、盗汗、咳嗽、胸痛。胸 片在肺门处可见到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实验室检查血沉增快,痰结核杆菌检查及结核菌素试 验可呈阳性。 4.脊膜膨出症 是一种先天性畸形,是硬脊膜通过椎骨薄弱区突入胸腔所形成的疝羹 状肿物。多在成年后发病,多见于30~60岁。其形成与椎骨的先天发育缺损有关。以右侧 者多见。胸片显示右后纵隔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较淡的阴影;CT扫描可见肿物影与 脊膜腔相通,密度均匀,并显示相应的椎间孔扩大。 5.胸内甲状腺胸内甲状腺可为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多为良性。可分为先 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先天性者皆位于胸内,与颈部甲状腺无关。后天性 者则为颈部甲状腺向下延伸至胸腔。其临床多无症状,少数可表现为胸骨后不适、呼吸困 难,偶见吞咽困难、甲亢等。X线片表现为卵圆形或梭形致密阴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清 晰,可略呈分叶状,较常见肿瘤内钙化。比一般前纵隔肿瘤的位置高,常在胸腔人口处,向 纵隔一侧或双侧突出。 6.无名动脉迂曲右无名动脉迂曲扩张常与动脉硬化、高血压痛、老年退变及肥胖有 密切关系。右侧胸锁关节旁X线片可于右上纵隔旁出现光滑而界清的形态不同阴影,常伴 有胸主动脉的延长和迂曲。 7.支气管囊肿可发生在纵隔的任何部位,位于气管、支气管旁或支气管隆突附近。 多属先天性疾病,常见于10岁以下儿童。通常无症状,若与支气管或胸膜相通,则形成瘘 管,继发感染时有咳嗽、咳血、脓痰,甚至脓胸。X线检查显示在中纵隔的上中部,气管或 大支气管附近,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界清晰的块状阴影,无分叶或钙化。若囊 肿与支气管相通,可见到液平面。